創業者在募資過程中,最常遇到的一份文件,就是所謂的「投資條件書」(Term Sheet)。很多人一拿到投資條件書就覺得投資已經到手了,沒仔細看就簽下去。但作為律師,我要提醒大家:投資條件書雖然不是正式投資契約,卻也不是「簽好玩的」!
有位創業者前陣子拿了一份投資條件書來諮詢,投資人一開始只是確認大方向,先簽一簽,後面再來談細節就好。但沒注意到裡面有「排他條款」,數週後另一組投資人想談,他卻被條款卡住,連開會都不敢約,白白錯過機會。
一般來說,投資條件書部分內容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文件:
像是保密條款、專屬談判期間,這些條款雖不涉及實質交易內容,但拘束力,違約可能要負賠償責任。
其他像股權比例、估值、轉換條款、退出條款、董事席次等這些核心投資條件,雖然原則上沒有約束力,但若條文不清或有對外承諾甚至保證,有時也可能被會認定具契約效力,而須遵守。

因此,我的建議是:
在你還沒簽下投資條件書前,請務必清楚分辨哪些條款有法律效力,哪些條款還能談,哪些內容可能對你長期經營產生限制。在創投談判中,有些創業者為了快速募資,忽略條文細節,後來才發現排他條款卡住未來的談判空間,影響經營主導權。
投資談判的風險,不在於「條款太多」,而是簽的當下根本沒搞清楚哪裡藏了法律效果。如果你正準備談第一輪投資,或想在簽任何條件書之前多一層保障,我會建議你先讓律師幫你仔細審閱過一遍。
你曾簽過投資條件書嗎?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條款?碰過哪些狀況或困擾?歡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