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與私募股權利益一致,不然很容易受傷。
老實說我以前一直把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 PE)與對沖基金(Hedge Fund, HF)搞混,我以為他們是同樣性質的一種金融操作統稱,結果原來並不是。特別是在我投了一家私募股權入股的美股嚴重套牢後,還是沒有意識到其重大的差別。
我幾年前買了一家美國零售業的股票,當時它看起來成長性很足夠(YoY20%以上),且透過財務數據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盈餘)來估算現金流亦非常充足。雖然負債比看起來非常地高(超過90%)但我只是認為這是美國一般零售業的特性,許多同業也是不斷地以經營現金流來庫藏股減低股本並透過低利舉債。這導致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項目看起來占比非常的低,有的公司甚至減到變成負數的,如下圖舉例。

當初該股為剛IPO上市的公司但又不是純上市,美國允許上市但可以只讓原始股東出售持股來達到上市的目的卻又不募資,看起來有點奇怪可是卻可以,所以我也就沒那麼注意原來這也是私募股權套現的一種方式。因為我買入沒多久後股價就因為疫後消費熱潮而業績與股價不斷上漲,所以也沒有很注意這些細節。直到美國零售業遭遇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塞港事件(也是長榮陽明航海王崛起的同一時期),股價遭遇修正。當時我認為這「只是一時」的,對!跟近年發生了許多認為「只是一時」的事件一樣,市場應該很快就會恢復了。
這世界總是不停的運轉,就算戰爭、缺貨、疫情、川普,人們依舊可以找到方法繼續過活下去,這是我的天真想法,也是自以為是往好處想的想法。當然,如果是以總體經濟或整體股市來看大方向是對的,市場會自我修復並不斷創新高,這是過去二、三十年來不變的交響曲進行著,只是中間會停頓、休息再進行下一部。
當時美國零售業基本上很快就由極盛轉衰,直到現在還是被關稅與各種經濟因素痛擊而沉淪著,而我的持股也是腰斬再腰斬,我也不斷逢低加碼直到成為我手中的最大持股。
最近我在書店剛好看到一本書《私募爽賺時代:私募股權的「2與20」獲利密碼》(Two and Twenty),出版社:早安財經
唉!我是自己掏錢買的,沒有業配也不會有人找我的,所以這不是業配文,只是好心附上連結,儘管它的中文書名取得很菜市場,但我能理解這是為了賣書所下的書名。這書理論上不會算熱門書籍,照《Two and Twenty》直翻的話應該更不會有人想看,畢竟在台灣炒股為什麼要去了解美國的私募股權是什麼?除非你買了一檔美股它的大股東剛好是私募股權而且一直在做一些你看不懂的事情,像是突然以市價的一半在市場公開售股,或是股價從30美元跌到1美元都不救也不表示什麼等等。我很快就把它看完了,並且發現自己以前真的太天真的,竟然對持有公司的大股東身分這麼不了解,把它當作一般基金來看待。
原來私募股權的操作性非常靈活與不近人情,*主要是買下公司後(可能收購下市)參與管理、提升價值再出售 (Buyout, Growth Capital, VC) ,持有期間為中長期(3-10年),通常在改善經營後就會退出獲利出場。(引用ChatGPT整理)
所以我買到的公司是私募股權整理的漂漂亮亮後上市的標的,它們本來就打算逐步獲利了結套現出場,只是遇到了一些非預期的因素導致無法很乾淨俐落的出清。那這樣從私募股權的角度來思考,該公司一開始的資本結構(高負債)到近期的低價售股等我認為不合理的行為就都說得通了。
我買的這公司就算以近期衰退來看,年度現金流仍有近一億美元的現金流量,但因為公司畸形的股權負債比,所以從稅後現金來看要清償債務根本就是遙遙無期。也因為這樣導致EPS看起來總是不太漂亮,每季稅後常常在0.*美元上下,偶爾會虧損。我終於知道原來這債務是私募股權掛上去的,為的是從公司的現金搾取出每一美元的最大收益。就算公司帳面看起來不漂亮但私募股權透過放貸(掛上槓桿)亦能固定收取利息,而這利息收入在IPO之前就已經設計好資本結構了,為的就是既可以透過股權來變現,也可以從貸款獲得收入。
由於私募股權報酬結構通常為「2/20」:2%管理費 + 20%績效分成(也是書名的由來),所以導致他們有極強烈的利己的動機,完全地追求資本主義精神,基本上企業被收購就是被拆解、最大資本化與最大槓桿化,最後包裝漂亮賣出去。
可以套用房地產的概念來理解,買方買來就是希望可以出最少的自備款配合最高年限的房貸與銀行的低利息,如果有五年寬限期就更好,完全是最佳化的商品。一樣有獲利年限壓力,在這樣的條件下,有的可能要重新粉刷,隔更多的隔間,陽台外推等最大化利用空間,加上一些廉價家具與燈光投射創造出美輪美奐的粉紅泡泡讓人一眼就愛上,接下來就是獲利了結並繼續同樣的步驟與微調來累積資本。
我買的美股就是在私募股權的控制下,設計資本結構,掌控管理階層與經營模式。他們以最積極的態度來處理公司,為的是賺錢與套現出場。如果市場符合預期,原本我應該可以糊里糊塗地跟他們爽賺的,畢竟我們的目標一致,股價上漲獲利了結出場。只是經營環境驟變,打的他們措手不及以至於現在都還沒完全套現出場。也因為時間壓力(已持有超過十年)使得他們必須強制自己減持股票,儘管價格不漂亮。
現在我預期它們接下來可能的做法就是:一、不斷減持,二、找其他有興趣的私募股權接手,可能是把剩下的股權賣給他們,當然還有債權包的借新還舊也會一併處理。這期間他們仍會努力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儘管大環境可能改變不了,但他們會想辦法出場。總而言之,他們現在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出場,如果可以損平甚至獲利了結最好。他們沒有永續經營的概念,儘管看起來很冷血,裁員、縮編、分拆部門這些都是工具包,但這可能也不是不好。以整體的角度來看私募股權是最有效率的財務高手,他們願意處理複雜與爛攤子再打包出售,是企業的清道夫或劊子手因案子而異。
就跟炒房一樣,很多持有房屋的屋主亦受惠於房價上漲而增加財富,慢慢地就會認同這樣的做法。私募股權亦然,如果你跟他們同一陣線就會希望透過他們來使手上的企業(股票)利益最大化。
(下面解釋是由ChatGPT節錄過來。)

------------------------------------------------------------------------------------------------------
《私募爽賺時代:私募股權的「2與20」獲利密碼》(Two and Twenty),作者:Sachin Khajuria,出版社:早安財經
重點摘要:
固定年費2%,獲利抽成20%。這是私募股權業者替客戶投資與管理資金所收取的費用。
私募股權是主動經營的老闆,而不是被動投資人,他們煮的東西必自己必須吞下去。
「二與二十」模式,是私募股權業運作的核心。
規模最大的幾家公司:黑石(Blackstone)、凱雷(Carlyle)、KKR等。
除了向客戶募集資金,還可以借錢來做槓桿投資。未動用的資金稱為「乾火藥」(dry powder)。
一般來說,私募股權瞄準的不是公開交易的公司,而是非上市企業。買下來、控制它、改善它、然後出售獲利。
私募股權也提供信貸,如機在主要私募股權的管理資產中,
佔了非常重要的部分,這些基金受到的監管不像銀行那麼嚴格,而且較不透明。(常被稱為影子銀行)
私募股權可能投資一家成熟公司、成長中的新創企業、大型企業分拆出來的一個部門,也可能原本是上市公司由槓桿收購,讓公司從股票市場下市。
直到所投資的公司被出售時,才是它們拿到豐厚報酬的時候。
退場的方式,可以市出售所投資的公司(部分或全部)給某家大公司或別的私募股權基金,或重新上市,然後在幾個月內陸續減持手上持股。
也可以同一筆標的進行一次獲多次再融資,作法包括隨著標的公司營利改善而增加其債務,或在退出前以投資項目的價值來抵押借錢,提前歸還投資人部分資金。(給標的企業增加槓桿)
在每一個階段,交易團隊都會盡全力保護投資,避免損失資本,並提升標的公司的價值,以便退出時從交易獲得更多利潤。
私募股權的理念是:每一筆投資,都要有很大的勝算。
私募股權投資三分之一的工作發生在進入階段,三分之一是投資組合管理,最後三分之一是退場。
從第一天開始「退場」就是終極目標。
私募股權的創辦人與合夥人有最大的影響力,它們用權力集中的體制來經營公司。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極少數幾個人,就可以控制或實質影響數十萬的企業員工及社區,這樣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華爾街的大銀行。
私募股權在看問題時比較不帶感情,如果必要,他們也會選擇停損退出。(因為錢不是他們的)
它更像是一種臨時投資,如果創造出高報酬,短短幾年時間它們就可獲得相當可觀的獎勵。
面對企業問題他們會設法降低成本、適型化(rightsizing,其實就是裁員縮編),資本支出也可能延後。一椿陷入困境的交易果有機會扭轉,沒道理放棄,所以他們通常會堅持到底,無論最終結果是贏還是輸。
遇上複雜的問題時,私募股權大師必須樂在其中。光是這一點就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我們習慣逃避複雜,喜歡簡單,我們喜歡零工經濟(gig economy),喜歡把做事情所應付出的努力和成本,分享或分擔給別人。我們失去調查研究的能力,也越來越無法承受努力的壓力,我們喜歡快速解決或應付問題,期望立即得到滿足。
但私募股權業者卻積極反其道而行,因為解決複雜的問題,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投資結果。
那麼,有志成為私募股權高手的人,該如何培養這種對「複雜性」、「可承擔的風險」及「合理報酬」的拿捏能力?可以歸結為以下特質,這些特質可以來自天賦,也可以來自後天學習積累的經驗。
- 願意接受和探究未知事物,甚至是亂局(或至少是缺乏可辨識秩序的情况);
- 具有制定和執行合理計畫的幹勁,以了解某個領域是否適合投資,以及如何安排投資以降低風險、獲得最佳報酬;
- 能夠謙虛地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在決定是否投入資金前,願意去釐清關鍵事實。如果錯了,也有勇氣承認並努力補救;
- 對於尋找好企業並設法使它變得更好,始終抱持熱情與渴望;
- 能判斷一家公司所需的愛革是否切實可行,無論這些改變有多困難;
- 有耐心與求知欲去挖掘資料、進行分析,並堅定地根據分析結果與個人判斷,做出創造價值的決策;
- 具備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和同理心,能夠意識到在投資過程中,為創造價值付出最大努力的是前線工作者(也就是標的企業的管理階層和員工)。支持他們,並與他們攜手合作。
私募股權投資的興起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傳統放款銀行的信貸提供角色,私募股權願意在市場危急時投入資金並對抗風險。但私募股權提供的資金條件,比其他來源更嚴苛且昂貴,他們會要求兩位數的年度投資報酬率。
負面效應:
他們已經聽過無數次這類說法了,內容不外乎:
私募股權瞄準脆弱的公司並加以收購,讓它們背負巨額債務,同時削減成本到見骨的程度,最後轉手賣出海削一票。這是一種財務工程操作,私募業者就是金融界的炒房客,最終目的是為了迅速脫手賺大錢。(我覺得是事實)
批評者認為,私募業者有一套固定又好賺的投資方法。
有機會他們會想辦法把標的企業中有價值的部份抵押借款出來償還私募股權的投資本金,當收回後,此投資之後帶給私募股權的每一塊錢:「之後都是賺的」(The rest is all upside)。
在這一行,所謂的成功,就是從交易中賺到錢,而這永遠是第一要務。
私募股權的成功之道,不是什麼秘密,這包括:以合理價格買進標的公司、與管理團隊及獨立非執行董事合作,以及改造和改善營運等等。還有在利率和其他條件有利時,把握機會為投資融資和再融資。最終透過「一步到位」或「分階段完成」的方式,盡可能將資產的整體售價最大化,實現良好且富創意的退場。私募股權的成功,是將上述大部分或甚至全部環節成功結合,才能創造優異績效。
我認為大眾對這方面的認識必須包括這點: 私募股權投資很少失敗,私募股權公司經營不善更是罕見——只要看看這個行業遭遇到金融危機和 Covid-19疫情這種巨大衝擊時,有多麼穩定(和賺錢)就知道了。 私募股權基金分給投資人的紅利,幾乎都是以現金支付的,並且都是來自已實現的獲利或投資收益,而不是帳面財富。 這種情況年復一年發生,經歷過許多個市場週期,幾乎不受公開市場波動的影響。私募股權業者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才可以維持如此出色的表現。 私募資本業者是現代金融新巨頭,由於利率仍然偏低,且華爾街銀行逐漸撤離某些投資領域,也讓私募資本業有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為退休基金管理更多資金,擴大在退休儲蓄市場的市占率。
這是一種資金規模大到驚人的主動式投資,不僅是追蹤市場或某個指數而已。私寡股權總是在為各式各樣的投資策略募集資本,總是一手配置投資人的資金,一手拿現金返還給投資人。他們的客戶通常不只投資一支基金,而且黏性越來越強,往往會再回來投入更多資金。私募股權公司創造了每天都在進步的高成長業務,他們一直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