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參加了格子在松菸誠品的電影包場,有邑拖到現在終於把心得寫出來了!感謝格子讓有邑蹭到免費電影!
話不多說,趕緊來看看有邑的分享吧!σ`∀´)σ
【注意事項】
- 以下內容包含大量電影情節劇透,介意者慎入。
- 心得包含大量個人觀感,介意者慎入。
沒問題的話,我們就開始吧!

一、劇情簡介
簡單簡介,《造山者》是一部記錄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的紀錄片。
導演採用時間順序的敘述方式,從當時的政府官員在豆漿店內的早餐聚會為起始點,一路追蹤積體電路在當時是在什麼背景之下被挑選出來,作為台灣下一個產業世代的重點投入項目;以及參與這個計劃的有誰,前往美國學習的歷程,經歷了何種挑戰,克服了多少困難,才造就了台灣於半導體產業內的世界級成就。
這是一場關於台灣命運的賭注,成功並不必然會伴隨著努力到來。台灣無疑是幸運的,當然也格外努力,才能鑄造出現在的產業榮景,而有賴於前人的付出與努力,我們現在才能享有收穫。
二、觀影心得
作為一部產業紀錄片來說,我認為這部影片很適合給想了解半導體產業,但對於該產業尚未有完整概念的人觀賞,可以藉此建立台灣半導體的歷史發展脈絡,作為後續深入了解的基石。
影片中運用不少篇幅詳細說明半導體發展的起源,當時的發展計劃,還有參與於其中的政府官員、學者、工程師們的見聞與心路歷程,透過參與者與其親屬的口述,為觀影者重建了計畫的初始,人、事、時、地、物的交錯與演進。
不過,所謂的紀錄片,基於篇幅有限以及選取的視角不同,僅能「選擇」呈現出部分真實。同時,作為一部影片,哪怕是紀錄片都會有藝術上、商業上的需求,所以在拍攝的手法、選材以及影片的呈現方式上,會有所調整或是取捨,哪些片段要加重描述,哪些片段輕描淡寫,這些都會視影片傳達內容不同而有差異。
這部紀錄片在許多細節上都透露了它是一部以國家敘事立場去表述的影片。雖然本片多數內容採用當事人的口述,但在呈現上,片中不時強調這是一個關於「國家命運」的計畫,這些人是「為了國家」而貢獻,而產業發展的主軸也離不開政府的主導與規劃,可說處處可見國家敘事的痕跡。同時,參與者們在片中敘述時所呈現的態度,也很大程度地將自身貢獻與國家連結起來,這些都加重了「國家」在這部紀錄片中的角色。
採用宏觀的角度來拍攝、或是進行素材的取捨並不是問題,這是一種視角的選擇,我們總是要進行視角的選擇才能開始敘述,無論是一個視角還是多個視角,想要包攬全部的觀點是不可能的任務。這點跟寫小說也很相似,小說的視角通常固定於主角或是幾個重要角色,就算是群像劇,角色的安排也是「有限」的。
而通常,採用什麼視角進行描述,會與想要達成的效果與目的息息相關。
本片在視角選擇上既然採用了以國家為出發的敘事方式,又以產業的成功進而肯定台灣整體的成功作為影片的結尾,那麼在呈現上必然會隱藏掉一些會「稀釋」這種共同努力的聲音。例如影片中那些優秀的工程師的家人、二十四小時輪班被誇讚為聽話的女工,還有因為擴廠需要被徵收土地的原居民。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導演並未將這些聲音完全隱藏,而是讓這些聲音以及其微小的篇幅出現在影片中。片中並未對上述角色及議題做深入的呈現,事實上也無法進行深入呈現,因為這會削弱了本片意圖表達的成功氣氛,進而使影片效果打折。導演當然可以選擇不拍攝出這些片段,將上述內容進行完全的隱藏,觀影者未必會發現這些被隱藏的部分,然而導演即便無法進行深度的呈現,依然選擇將這些片段放入片中,留給觀影者一個追問與探究的機會,這點值得予以肯定。
此外,片中另有一個引起我關注的細節。我注意到片中使用「強國」來代指對台灣有極大影響力的國家,簡而言之便是美國與中國。我實在好奇,導演為何不明指是哪些國家?我相信不會有人懷疑美國與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即便是在半導體產業內,這份影響都不容小覷,這也是人盡皆知的事實,直接敘明即可,何須再以另一個詞彙作為代稱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片中明確指出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當下與未來的影響,卻幾乎沒有提及中國半導體業與台灣的競爭關係,還有中國意圖收購台灣半導體公司,差點使台灣半導體主導優勢易位、技術外流等實情,造山者所指的那座山險些就要被人整座搬走了,片中卻沒有提及,這部分的缺漏我覺得著實可惜。
過去的歷史被細細講述,連當時政府官員在哪間豆漿店開會都被翻了出來,近期的大事卻被模糊帶過或是未曾述及,這也導致整部片在呈現上顯得頭重腳輕,於比重安排上讓人困惑。
莫非,導演想留題材拍《造山者2》?那還蠻令人期待的呢。

原諒有邑手抖照片糊糊的,導演是正在說話的那位
三、小結
片終,有短暫的導演映後座談,可以從中得知導演對這部影片的用心,以及希望這部影片能使台灣人民對半導體更多的關注與了解。同時也想要告訴國人,台灣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有多不容易。這是一場賭局,賭的是台灣的未來,它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持續不斷的付出才獲得的成果。
台灣曾經失敗,至今的成功,除了努力、運氣,還有一群堅持不放棄的人們,相信台灣會成功、深信台灣做得到,不被艱困的環境侷限,正如片名「造山者」,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到世界最好,透過半導體告訴世界,台灣做得到。
推薦各位可以看看這部紀錄片,能獲得不少有關台灣半導體發展的歷史進程;片中亦有不少當年計畫參與者口述的趣聞,對這部分感興趣的人,本片值得一觀;此外,也推薦給對台灣沒什麼信心的人,看完後或許會對自己身處的國家多一些認同與想法。
作者廢話專區:
其實還有不少想講的,例如當年參加計畫到美國學習半導體技術的幾乎全是男性,團隊中只有一位女性,學習的是會計,這部分不免讓人與重男輕女(家庭教育資源的傾斜)有所聯想。
但這與紀錄片本身的內容較無關聯,比較像是那個時代的問題,透過紀錄片呈現出一角,因此為了避免內容過於分散、零碎,我只選取少數幾個比較值得一題或是比較明顯的部分進行分享。
還有雖然我好像對影片內容很挑剔(?),提了一堆看法,但我個人是蠻推薦可以去看看這部紀錄片,了解一下台灣半導體產業。畢竟紀錄片永遠只能呈現歷史的一個面貌,而它怎麼促進觀影者進行後續思考,才是更為關鍵的部分。ლ( • ̀ω•́ )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