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州立小學建築物前的雙語校名。-本人攝於2025年6月25日
漢惹伯路(Jalan Hang Jebat)是連接蘇丹街(Jalan Sultan)和漢都亞路(Jalan Hang Tuah)一條歷史悠久的交通要道,於是這一帶坐落著許多英殖民地時期起,迄今已百年的社團和建築物。
蘇丹街這裏的交界處,就有1920年已遷於此的人鏡慈善白話劇社。往上坡走,左手邊有建立於1954年的馬來西亞童軍總會(Scout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右邊則是吉隆坡福音堂(Gospel Hall),一所成立於1889年、1893年遷至此地的福音教堂,亦是吉隆坡第一間華人教會。此外,1913年創立的吉隆坡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也在此設有會所,為致力於女性社會服務的基督教慈善團體。山坡上的指標建築物,在“默迪卡118”(Merdeka 118)摩天大樓建竣前,1953年竣工的雪隆精武體育會會所兼體育館,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和地標。其次便是下坡一段,1956年時動工,以迎接馬來亞邁向獨立和為舉行獨立典禮而建設的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昔日是國際體育賽事和大型演唱會的場地。
至於學校更是多不勝數,漢惹伯路多年以來,一直是典型的中小學林立區域,而且幾乎都有百年資歷。尊孔獨立中學和國民型中學,是建於1906年的新式學堂-“尊孔學堂“,為雪蘭莪第一所華小(1974年劃爲聯邦直轄區前,吉隆坡隸屬雪蘭莪,亦曾是雪州的首府)。
與尊孔毗鄰的美以美男子中學(Methodist Boys' School KL),前身原本是設立於1897年的“英淡學校”(Anglo-Tamil School),並於1904年遷入此地,為衛理公會所創辦,因此吉隆坡衛理公會(Wesley Methodist Church)教堂就設在校園内。華人爲主的教堂“吉隆坡衛理公會福建堂”,則位於尊孔中學校門一段。
沿著下坡走去,有間來歷相當獨特的華小,為吉隆坡州立國民型華文小學,是英殖民地時期,雪蘭莪唯一的公立華小,於1928年在雪州議會和華社支持下建立。州立華小的前身,被認爲是源自於甲必丹葉亞來(1837-1885)創立的吉隆坡第一間私塾-昔日位於諧街(High Street,今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 Lee))廣肇會館(即關帝廟)對面的“唐文義學”。1913年,由惠州會館創設的華人新式學堂“循人學校”,亦源自“唐文義學”。
至於漢都亞路交界處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Institution),則是雪蘭莪最早的英文學校,建於1893年的老校舍,同樣坐落於諧街,也就是今聯邦直轄區國家文化與藝術局(JKKN WP)所領有。位於現址的新校地,是於1929年3月完竣後才遷入的。所以,以上各校迄今推算,皆為百年老校。

漢惹伯路周圍古今地圖比較。 --Kuala Lumpur,1935,FMS Survey No.399-1936;Kuala Lumpur Map,Survey Dept., Federation of Malaya No. 65 - 1957; Google Map.
馬來西亞人都知道,漢惹伯(Hang Jebat)是古典馬來史詩《漢都亞傳》(“Hikayat Hang Tuah“)的傳奇人物,為馬六甲王朝水師提督(Laksamana)漢都亞一同闖蕩天下的摯友,為反抗暴君而號召起義,最終死在和漢都亞的決鬥中。漢惹伯的反抗精神,在現代開始被認同和接受,其形象從昔日的逆賊,開始轉變為抗暴者和正義之象徵。馬來亞半島以”漢惹伯“為路名者,除了吉隆坡直轄市,尚有馬六甲和柔佛兩州,一般都是挨著或與”漢都亞路“銜接。
在馬六甲的“漢惹伯路”,是直接取代了自荷蘭殖民時期便存在已久的“容克街”(Jonker Street,華人普遍稱作“鷄場街”)(1)。至於吉隆坡的“漢惹伯路”,在“去殖民化”運動更改路名之前,原本的路名又是什麽呢?其實答案就在吉隆坡州立華小的官方名稱上,即“SJK(C) Jalan Davidson”的“Jalan Davidson”(德威伸路),華文校名的全名實為“吉隆坡德威伸路州立華小”,當然現已非屬“州立”。
在英殖民時期,州立華小被稱爲“Chinese Free School(in Davidson Road)”或“(Davidson Road) Government Chinese School”。所以吉隆坡州立華小,則是唯一還沿用此舊路名命名的教育機構,更是少數還持有舊殖民時期路名的學校,而且還是間華小。
那麽,這位“德威伸”究竟是誰?他就是英國干涉雪蘭莪内戰(Klang War)并於1874年促成停戰協定,以及雪蘭莪被納為英帝國保護國後,於1875年走馬上任的雪州第一任參政官詹姆士·德威伸(James Guthrie Davidson,1837-1891)。
從德威伸中間名可得知,其和新加坡的牙直利公司(Guthrie)有親屬關係。德威伸最初在蘇格蘭愛丁堡執業不久,便決定到新加坡投靠舅父詹姆士·牙直利(James Guthrie),並擔公司的法務代理人,及在新加坡合夥開業。詹姆士即是公司創辦人亞歷山大(1796-1865)侄兒,亞歷山大於1847年告老返鄉之際,將公司交托於詹姆士。

德威伸生前唯一的公開照片,是其和東姑古丁、伊斯邁親王(Raja Ismail)和畢治,以及一衆隨從和警員的合影。- Sketches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Album of watercolours and photographs made and collected by J.E. Taylor.1880.Welcome Collection Online.
身爲職業律師的德威伸在正式上任前,已被海峽殖民地政府相中派往雪州,是吉打王子、前來支援岳父蘇丹阿都沙末(Sultan Abdul Samad,1804-1898)參戰的東姑古丁(Tengku Kudin,1835-1909)的財務助理,和東姑古丁交情甚篤。
只是德威伸僅上任10個月,便被派往霹靂接替被刺殺的畢治(J.W.W Birch,1826-1875),成爲霹州的第二任參政官,有説是殖民當局不放心其與雪州統治階層關係甚密,而接替他的海軍上校道格拉斯(Bloomfield Douglas,1822-1906),相較之下被認爲建樹平平。
德威伸上任霹靂參政官後,發現霹靂經多年戰亂,國庫已空虛破產,根本不堪負荷行政和治安等開銷,最終在意見不合和能力耗竭下,於1877年2月提出辭呈並退出公職返英。隨後,他重回新加坡當律師,直至1891年2月初因交通事故身亡,享年54歲。
至於德威伸路何時被決議和命名,礙於資料有限而無法確認。有趣的是,1938年根據一篇有關吉隆坡潔净局4月中旬的開會報導,曾針對部分路名意圖做出更動,如維多利亞書院所在地的監獄路(Gaol Road),後來確實被改為梳路(Shaw Road,即今漢都亞路),以示紀念該書院首任校長本尼特·肖(Bennett Eyre Shaw)(2)。
而德威伸路,當時竟然被提議改爲何利路(Horley Road),以紀念霍利牧師(Rev W.E Horley)致力興學的貢獻,而且就在美以美男校所在地,自然十分合適,但不知爲何卻沒落實,後改至他處命名(3)。德威伸路也一直延續到馬來亞獨立以後,直到遭“去殖民”替換掉爲止。

默迪卡118大樓和默迪卡體育館。-本人攝於2025年6月25日。-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分享和留言交流。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和啓發,歡迎給予小額贊助,支持和鼓勵我能持續研究和撰寫更多好文:https://buymeacoffee.com/yoengji】
@注釋:
(1)“容克”(Jonker或Jonkheer)指的荷蘭昔日的低階或無頭銜貴族的尊稱,與“荷蘭街”(Heeren Street)的“Heer”同屬貴族和為“士紳”的尊稱,但“Heer”無論是在權力或等級地位都比Jonker高,“Heer”多指有勛爵者。
(2)關於梳路命名的一些論述,可參見拙文:https://vocus.cc/article/68300e6dfd89780001bc97bb。
(3)何利路命名和霍利牧師的事跡,可參見拙文:https://vocus.cc/article/68661858fd89780001202c48。
@參考資料:
1)“吉隆坡My Travel”網:‘福音堂’。
2)YWCA KL官網:‘ABOUT YWCA KL’。
3)林麗華,<吉隆坡客家人與循人學校的發展>,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碩士論文,2012年。
4)<地方名人發展史>,2019年4月4日,“中國報·中馬人”網。
5)‘200 Sit For K.L. Chinese School Exam’,“Singapore Standard”,6th October 1951,Pg.4.
6) ‘Chinese Free School’,” The Straits Budget”,19th July 1928,Pg.11.
7) Chia, Joshua Yeong Jia,‘Singapore Infopedia: Guthrie & Co.’,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8)‘James Guthrie Davidson’, “The Straits Independent and Penang Chronicle”,14th February 1891,Pg.2.
9)’Goal Road no longer!’,“Malaya Tribune”,12th May 1938,Pg.18.
10)芭芭拉·沃森··安達婭、倫納德·安達婭,《馬來西亞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
11)Leon Comber Ed.,“A History of Selangor,1742-1957”,Singapore: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0.
12)R.O.Winstedt & R.J.Wilkinson,“A History of Perak”, Kuala Lumpur:MBRAS,1974.
13)Walter Makepeace etc. Ed.“One Hundred Years of Singapore”,Vol.1,London:John Murray,1921.
@圖片來源:
1)吉隆坡州立小學建築物前的雙語校名。-本人攝於2025年6月25日
2)州立小學前的“漢惹伯路”路牌。-本人攝於2025年6月25日。
3)德威伸生前唯一的公開照片,是其和東姑古丁、伊斯邁親王(Raja Ismail)和畢治,以及一衆隨從和警員的合影。- Sketches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Album of watercolours and photographs made and collected by J.E. Taylor.1880.Welcome Collection Online.
4) 漢惹伯路周圍古今地圖比較。 --Kuala Lumpur,1935,FMS Survey No.399-1936;Kuala Lumpur Map,Survey Dept., Federation of Malaya No. 65 - 1957; Google Map.
-------
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nfinitesouthfront
Buy me a coffee(短文精選,衆籌/捐獻平臺):https://buymeacoffee.com/yoengji
交流與合作,邀稿、邀約、打賞,請私訊:sawtan1987@gmail.com
## 原創内容,歡迎分享連結和引用,禁止未經許可及未註明文章出處下複製、改寫或轉載,抄襲或模仿創意概念,及使用於商業用途,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