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長期且持續買進
不論何時、多少年紀只要有收入可以生活下,定期定額持續地買進指數型ETF。只要把握 「盡早讓所有可投入的閒錢全部參與市場」的原則,那怕是一開始的金額不高只能買零股也沒有關係,但長久下來只要持續就會看到時間複利的效果讓自己更信心,也遠遠勝過許多仍在游移不決未行動的人。
買指數型ET的好處是減少你花時間在股市分析、減少挫折累積(就是在金錢上損失與痛苦經驗)、與減少對自己專業工作的時間排擠;更重要是降低對時間複利效果下的成果收割。
定期定額的扣款在股價下跌時也要堅持投入,未來的你將會感謝自己的這份堅持。因為市場的波動而停利或轉換投資標的,只會中斷自己的複利成果。在人生成長與投資過程中,隨著時間與能力的提升也要逐步搭配調高自己定期定額的扣款金額,讓你的資金能夠維持最大化的參與市場與跟隨市場長期向上的獲利成長。至於去猜測每月哪一天扣款,長期下來每月中的哪一天口款根本幾乎無差別;堅持扣款與參與市場的成長才是重點。
盡早開始、長期累積的重要性
我們主要推薦指數化投資標的。因此,不論您是投資個股、單一產業型ETF,還是高費用的基金,我們建議您盡快賣出,將資金投入指數化ETF投資。
這裡做一個範例說明,假設我們投入100萬作為本金到指數型投資中。在年利率報酬6%的前提下,30年後我們可以累積到約574萬元。但如果再多放5年,即35年後,我們的資產可以累積到768萬元。換句話說,多5年的複利效果,最終資產差了194萬。
因此,對於年輕人、中年人,甚至是銀髮族來說,越早開始越好。因為你耗費的這5年,不論是在摸索、買個股或主動型基金,再改回買被動型指數ETF,看似虧損不大,但真正的損失是晚了5年才開始正確累積資產。最終在長期複利效應下,你會發現退休總報酬會少上許多(以百萬計)。同時,你可能在樂齡時必須要求自己延長並晚幾年才可退休!
所以,不論任何年齡的人,開始要投入時要有觀念是儘早開始投入,而且直接進行指數化投資,參與整個市場大盤的成長。不要因為個股、其他主動型基金甚至高股息,而讓自己在尋尋覓覓後繞了幾年後再回來。損失的不僅是有限的金錢,更是無價的時間。
分散風險買全球市場
有人在問買台灣的指數型ETF夠嗎?為了分散風險,除了有台灣的指數化ETF也可以考慮全球分散投資。例如目前,全世界有VT這種涵蓋全球股票的ETF。如果您已經持有如0050或006208這類指數化ETF,可以將新投入的資金轉入全球股市,以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新資金可投入VT,而現有已投入的0050或006208則保持不變。
至於全球股市的VT在自己資產配置的比例固然因人而異。對小資族及中產階級來說,可考慮配置比例不建議過高。畢竟我們是在台灣生活,本土資金的需求較頻繁也較大、對台灣股票市場的暸與政經動態也能及時掌握。而對於剛開始的小資族來說,不配置全球資產也無妨;退休族則應根據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和匯率風險及不過於頻繁調整的頻率下,可考慮進行一些全球資產配置。(註:動手之前,請多閱讀有關資產配置的相關書籍並測試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衡量當下的資金、工作收入、健康狀奈、支出需求等再做一定比例的配置。-- 未來有機會再討論全球資產配置的介紹。)
別忘了更重要的事--投資自己
許多的訊息告知我們很多的成功人士都一直持續地閱讀與吸收新知不間斷。一般平凡的我們是否也有想過這細微點滴的累積在長時間下的無形效果(成功人士的特質)。因此,自己生涯的任何時期都要記得留一點錢持續投資自己(譬如:買書閱讀、聽實體演講、上實體課程、線上付費課程、網路免費自學課程等,範圍不只是財商領域),長遠下來所顯現的效益可能比投資在金錢上要更高的多。增強自己在職場上的專業技能,可以讓自己升遷與加薪或利用閒餘時間發展協槓與第二專長…等,持續下去往往有異想不到的發展。
註: 激勵與督促自己作法上:可以給自己每年做鳥瞰圖,規劃未來一年會投資自己的項目,以及年末再檢討過去一年要讓自己增加價值的項目做到情狀與收穫下做出檢討,並規畫出下一年度自己想要的增值與未來成長的鳥瞰圖。項目內容可先從簡單但可以讓自己堅持下去的水平設定,以讓自己能持續下去並養成習慣為重要。財經書籍的充實外,人生立志與習慣養成的書籍可以同時一起閱讀(在此提供幾本書籍參考:原子習慣、複利效應)。
主動改為被動
一般投資者常上網和YouTube查看各種個股、單一產業主動ETF的種種資料,然後採用不同的方法分配有限的時間和金錢。因此,在這體驗過程中,幾年的時間投入下去而影響到自己未來的長期獲利。因為,以主動投資想要擊敗整體市場是一件連專家都覺得相當困難的事情。就連股神巴菲特都告知其所屬公司,在其離開人世後將其資產的90%都投入美國S&P500 (標普500)被動式指數型ETF。
何況是多數散戶往往缺乏專業知識與天賦,在沒有妥善的資產配置觀念和對自身資源配置、股票知識及技能的理解,往往導致長期投資結果偏離預期。往往在經歷過金錢損失的痛苦後,我們才發現並承認與專業經理人或大盤競爭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你使否也有上述這過程的體會。簡單來說,就是最初投入股市時我們找朋友大廳與推薦的股票、要股票代號並進行個股的投資、單一產業或單一國家的投資與主動型基金投資等。分析背後原因是我們的投資思維沒有建立一良好的基礎架構。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大盤往往能打敗超過八成甚至更高的專業經理人的操盤結果。更遑論兩者相比的持續性。經過長時間歷練後,我們才發現目標應該是被動型ETF。這時候,「打掉重練」與「從頭來過」可能是唯一的機會。~~ 一個情感斷捨的考驗來了!
可是、可是…? 當下都早已經買了一堆零散的個股、高股息或主動型ETF和基金時。立刻要下定決心重新開始購買指數型ETF,如台灣的0050或006208。心裡會覺得真得是好難喔!捨不得ㄟ!
打掉重練--沉沒成本的付出
當我們認為指數化投資大盤ETF是正確的選擇時,但我們可能已經持有許多個股、主題基金和單一產業的ETF,股市清單上是二二六六的一串時,這時該怎麼辦呢?我們面臨的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抉擇。在經濟學中有一觀念稱為「沉沒成本」,意指人們過度在意已付出的成本,但這些已付出的成本不該影響未來的決策。因此,我們應以當下最適當的選擇為主要考量。
理性來說,最佳做法是迅速賣出不適合的股票(讓過去的過去吧,稱為認賠或倒楣認命都可),轉而投資低成本的指數化ETF。然而,事實上人類的情感上來說,認賠賣出等於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這可相當的不容易,尤其是在股市狀況不佳時要認賠賣出多年的持股是難上加難。但不妨觀念做一點小小的轉變,就是此時的轉換是否也剛好能買進更多與更便宜的指數型ETF,未來回顧當下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人生有太多事情需要刻意練習,在掌握這些技巧時,有時只需一個小小觀念轉變,就能大幅改善成果,成為勝出的一方。你有這樣的感受經歷嗎?
過渡做法
如果一時無法下定決心把全部已有的股票一次轉換完成,那也可以先用新的資金投入指數化ETF。經過一段時間的成果累積後做比較,讓你會對指數化投資更有信心時,再逐步轉換剩餘的個股與單一產業ETF等。這樣,你可以逐漸將投資轉向指數化投資。
漫長歲月時光飛逝中在轉換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後,我們會發現被動型指數基金帶來的時間上的複利效果與報酬相對地穩定性,感嘆的不僅是金錢損失更重要的是(如前面範例所提到)真正無法追回的是時間上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