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口井,都是森林為尋根者留下的水鏡;映出的是路,也是歸。
8月4日再次回到林地,這一次是從原本無預期的林地巡查中展開。從576林地東緣出發,不為整地、不為清藤蔓,而是被一口偶然發現的水井喚醒了探索的念頭。

井口沉靜無聲,僅被幾塊早已朽爛的木蓋覆住。紅磚砌成的井壁仍然穩固,青苔爬滿縫隙,落葉與濕氣交織出一種時間停止的氣味。這也早已不在日常復育路線之中。站在井前,彷彿能感受到早期農耕林作生活,那深植於這座山上的生活痕跡。
然而,水井帶來的,也是一道地形的轉捩點。循著井旁若有似無的小徑,我開始往上攀行。藤蔓開始密集,箭竹擋道,地勢逐漸陡峭,每一步都得小心落腳。原本熟悉的576林地,在背後漸行漸遠,林層變得濃密,光線灑落不均,空氣明顯更冷、更濕。穿越幾處傾倒樹幹與風倒林地後,一道不算寬廣但極具地形落差的溪豁,突現眼前。地形如裂谷般豁開,峽壁間夾著一線水流。水不湍急,卻持續流動,滴落在覆滿青苔的岩面上,聲音清透,像森林心臟深處的低語。姑婆芋沿溪生長,與溪石間冒出的台灣紫背草、山龍眼、假酸漿彼此交錯,構築出自然而強健的共生體系。
這一帶明顯未曾受過人為干預,地貌原始,植群豐富且各自安位。與576林地下整理過後的樣態相比,這裡呈現的是一種混沌而自足的生態構造。就像森林自己書寫的章節,無需旁人註解,也無需剪裁修整。更讓我深深思考,那「自然再生」與「人為輔助再生」的分野⋯⋯
自然再生,是森林憑自身的演替節奏,隨時間緩慢修復傷痕,物種彼此遷移、生滅、繼起,最終重構出屬於當地環境條件下最穩定的組合。它需要時間,需要空間,也需要我們的靜默與克制。但它的回復速度,往往趕不上人類帶來的破壞。
而人為輔助再生,則是在理解環境條件與生態特性後,透過適當介、整理——如清理藤蔓、減緩外來種入侵、選擇適地適種的樹種、修補裸露地表、導引水文流向,協助自然縮短回復的歷程。這是一種協作,不是控制,也不是取代;它需要謙遜地靠近自然,觀察它的語言,而不是強加人為邏輯。
在溪豁邊坐下,思緒回到當初踏上復育這片林地的初衷。是為了讓森林回復生命厚度,也建立起人與林地之間新的互信。但若沒有這次的上行與探入,就無法理解576林地並非孤立的一段。它是整個山系脈絡中被照見的一環,而那口井,就是森林選擇告訴我們的一個起點。
在回到山下後,我再次回望那口井。它未曾語言,卻用沉默留住過往。井口反映的不只是天光,還倒映出一種森林的深層結構——由水、石、根、記憶、時間共同組成的空間層次。我們今天所稱的「復育」,或許不只是種下樹苗與養護生態,更是願意踏入森林還沒說出口的地方,用腳、用手、用眼、用心去認識那些已經存在,只是等待我們理解的生命脈絡。
而這條從576越嶺入谷的路徑,也許不會成為日常巡林的主線。但它已悄悄在我們的地圖上劃下一筆,在思考林地經營的未來時,指向了另一個可能——從森林的源頭開始,與它重新對話。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