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退休準備中投資實踐者|關注財務安全與法治保障 🔍 摘要 你曾經有過一筆小額債務,因為遲遲未還,被銀行或催收公司追討高額利息與違約金嗎? 這篇文章從一則實際案例出發,解析當你發現利息「長太大」時,可以如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 懂得主張,不代表你想賴帳,而是為了合理還款、合法自保。 📌 案例起點:19,000元的債務變成80,000元? 我的家人在民國95年(2006年)因使用信用卡或借貸,欠下新台幣19,000元的債務。 多年後,卻收到00銀行來電要求清償金額高達80,000元,其中有超過60,000元是利息與違約金。 這樣的金額,令人震驚。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問: ❓ 這樣的金額累積,合理嗎?合法嗎?有得談嗎? ⚖️ 法律角度:民法如何看待「過高利息」? 根據《民法》第252、253條的規定: ✅ 債務人可向法院請求酌減利息或違約金; ✅ 即使雙方有簽契約,也不能要求不合理或過高金額。 換句話說,就算你當初有簽名、有約定,法院也有權介入,防止出現利滾利、罰上罰的情況。 📊 常見狀況:帳面合法,但實質不當 很多人會問:「不是簽約時就同意利率了嗎?」但別忘了兩件事: 利息滾太久:債務久未清償,銀行若未積極處理,反而讓利息滾大,再來一次性逼債; 違誠信原則:債務人若並非惡意不還,卻被課重罰,這樣的催收方式已違反「誠信原則」。 這也是法院設計「酌減權」的目的: ⚠️ 不是鼓勵不還錢,而是防止債權人藉由「帳面合法」進行實質壓榨。 🧭 三步驟處理建議 ✅ 步驟一:要求提供完整債務明細 你有權要求查看: 本金是多少? 利息怎麼計算? 起算時間是何時? 違約金怎麼產生? 看清楚這筆「19,000變80,000」的細節,是談判的第一步。 ✅ 步驟二:申請協商或減免利息 與銀行或催收單位聯繫,提出: ✅ 減免部分利息或違約金 ✅ 一次性清償優惠折扣 ✅ 分期償還、停止計息方案 只要你展現誠意,通常都有談的空間。 ✅ 步驟三:必要時提起民事訴訟 如果協商破局,可以透過法律途徑: 要求法院確認債務限於合理範圍; 排除不當高利; 防止催收公司或銀行獲取不當利益。 💬 結語:債務不是不還,而是「要合理還」 當19,000元變成80,000元,這不只是數學問題,更是法律與誠信的問題。 許多債務人其實不是惡意不還,而是不清楚自己可以主張權利、不知道如何談條件。 你不是沒有選擇,只是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 歡迎留言或分享你的經驗 你是否也曾遇過: 信用卡小額債務變成天文數字? 舊帳多年後被催收追討? 想幫家人處理老債,卻無從下手? 歡迎留言或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彼此交流,用知識與勇氣找回喘息空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