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可以替代,人生不能重來:提早退休,才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從人生規劃出發,建立正確心態與長期致勝策略,避免常見錯誤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當健康餘命只有六年,我們該如何思考退休?


根據衛福部與國健署的資料,台灣人的平均退休年齡約為62歲,但健康餘命卻僅有約6.5年。也就是說,多數人在退休後僅有短短幾年可以「健康自由地生活」,之後的歲月可能被病痛與醫療行程所牽制,甚至影響家人的生活。


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問自己:


我們活這一生,是為了等老到不能動才開始休息?


還是該趁還能動、還有選擇權時,就開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一、提早退休不是任性,是對生命的深刻尊重


「選擇性社會情緒理論」:時間越少,越重情感


心理學家 Laura Carstensen 提出的「選擇性社會情緒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說明,當人意識到自己時間有限,會更重視生活品質、情感與人際關係,而非長遠的物質目標。


這正好解釋了許多中年以後的人的心境轉變,也呼應了「提早退休」這個決定背後的心理邏輯。


提早退休,是為了在人生還亮著燈時,自由走一段自己選的路


早退休並不是草率的逃避,而是清醒的選擇。在你還擁有體力、判斷力與選擇權時,去創造對你與家人都有益的生活節奏。


二、從人生規劃幫助投資人建立正確心態與長期致勝策略


計劃不是為了掌控一切,而是為了避免慌亂


退休規劃不是等老了才開始思考的問題,它是人生中最需要提早佈局的階段。透過提前思考收入來源、現金流、保險與醫療支出,我們可以避免掉入以下常見錯誤:


  • 低估退休支出:認為退休後開銷會變少,但醫療支出往往上升。


  • 過度依賴子女:誤以為孩子會照顧自己,忽略他們也有經濟與生活壓力。


  • 只追求資產總值,不重視現金流:帳面很美,卻無法應付每月開銷。


  • 建立正確的財務心態:從「拚報酬」到「穩現金流」


退休不是拚報酬率的比賽,而是現金流穩定的比賽。許多高資產的人,在退休後仍焦慮不安,原因就在於「錢看得到,但不一定花得下去」。


高股息資產與配息型ETF,讓你不必賣資產就能有收入,才是退休生活的根本安全感。


三、早退休的好處不只是時間,更是活力與選擇權


「活躍老化」的條件,在65歲以前更容易實現


醫學研究指出,「活躍老化」的四大要素包括:


  • 身體活動


  • 社會參與


  • 學習新事物


  • 生活自主


這些能力,一旦身體機能下降,就很難再培養。早退休,讓你在人生的黃金尾巴裡,保有更多活力與行動力。


提早退休,讓你可以:


  • 安排規律運動,維持健康與機能


  • 主動參與社群與學習,避免孤立與失落


  • 建立自己的生活節奏,而非隨著醫院與病痛轉動


四、退休是人生轉折點,不是終點站


從「為別人活」到「為自己活」


許多人在職場上耗盡精力,只為了養家與責任。然而,真正的退休生活,應該是從外在期待中抽離,重新回到「我是誰、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的本質問題。


提早退休,創造更多人生選項:


  • 開始圓夢:學畫畫、寫作、旅行、創業


  • 陪伴家人:不是病房裡的陪伴,而是陽光下的相處


  • 面對自己:照顧身心靈,從容迎接每一天


五、早退休背後的財務邏輯:現金流優先


投資不是為了變有錢,而是為了過好日子


許多人退休後才發現:真正決定生活品質的,不是資產總額,而是每月可以自由運用的現金。


股息投資策略的核心,就是讓資本為你創造穩定收入,而不是靠猜漲跌。


避免常見錯誤:


  • 太依賴單一標的或單一市場


  • 投資自己不懂的商品


  • 為了追高殖利率而忽略風險與產業前景


長期致勝的策略是:「看得懂、拿得住、睡得著」,讓投資成為退休生活的助力,而非壓力。


六、寫在最後:用最好的時光,活出最好的自己


退休不是人生的句點,而是進入自我實現階段的開始。能早退休就早退休,不是因為不想努力,而是「努力過了,該輪到生活了」。


時間,是最珍貴的資產。趁還能動,去做你最想做的事;趁還健康,去陪你最愛的人。


  • 鼓勵互動:你的退休計畫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正面臨是否提早退休的抉擇,或對退休理財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與疑問,也歡迎轉發給你關心的人。


分享這篇文章,也許就會點亮另一個人的人生選擇。

歡迎收藏、按讚、追蹤,支持更多「50歲退休練習生」的內容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投資匠心沙龍
10會員
166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掌握自己財務的未來,因為錢不會自動流向你,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財富就會跟隨而來。 我的宗旨是提供簡單、實用且穩健的理財建議,幫助讀者從基礎開始,逐步建立有效的財務規劃與投資策略。無論你是投資小白還是有些經驗的理財者,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實現生活的質量提升與財務自由。
投資匠心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7
上回提到,我拿著股東會通知書,去超商領了張100元商品卡,換來一份便當。那頓便當雖不豪華,卻讓我在日常中嚐到了「投資參與感」的真實滋味。這樣的經驗,也成為我反思投資生活的一個起點。 事後我想了很久:那張卡不過是象徵性的回饋,但為什麼會讓人如此滿足?也許,這正是投資的本質——不是一場數字的競技,而是
2025/07/17
上回提到,我拿著股東會通知書,去超商領了張100元商品卡,換來一份便當。那頓便當雖不豪華,卻讓我在日常中嚐到了「投資參與感」的真實滋味。這樣的經驗,也成為我反思投資生活的一個起點。 事後我想了很久:那張卡不過是象徵性的回饋,但為什麼會讓人如此滿足?也許,這正是投資的本質——不是一場數字的競技,而是
2025/07/17
看懂媒體如何影響你我不同的情緒與決策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股息投資與現金流管理 一、台泥股價崩跌,代表公司出問題了嗎? 最近新聞標題一波接一波: 「台泥跌破前低,散戶崩潰問:『呆泥到底得罪誰?』」 「分析師警告:不要存有幻想!」 「刀子落下不能接!」 乍看
2025/07/17
看懂媒體如何影響你我不同的情緒與決策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股息投資與現金流管理 一、台泥股價崩跌,代表公司出問題了嗎? 最近新聞標題一波接一波: 「台泥跌破前低,散戶崩潰問:『呆泥到底得罪誰?』」 「分析師警告:不要存有幻想!」 「刀子落下不能接!」 乍看
2025/07/16
🌟🌟 1️⃣ 《當孩子長大,單親媽媽去哪裡了?》 她們不只是母親,更是社會中被忽略的存在。當孩子離巢,空巢媽媽們的生活該如何被理解與支持? 2️⃣ 《如果我們的女兒也成為單親媽媽,這社會準備好了嗎?》 這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文化態度的檢視。下一代女性的路,我們該如何
2025/07/16
🌟🌟 1️⃣ 《當孩子長大,單親媽媽去哪裡了?》 她們不只是母親,更是社會中被忽略的存在。當孩子離巢,空巢媽媽們的生活該如何被理解與支持? 2️⃣ 《如果我們的女兒也成為單親媽媽,這社會準備好了嗎?》 這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文化態度的檢視。下一代女性的路,我們該如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除了考慮健康和年齡以外,我們也可以參考財務狀況和需求來彈性制定自己的退休計畫。 擺脫傳統65歲才能退休的束縛。以下有3種方式:
Thumbnail
​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除了考慮健康和年齡以外,我們也可以參考財務狀況和需求來彈性制定自己的退休計畫。 擺脫傳統65歲才能退休的束縛。以下有3種方式:
Thumbnail
退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本文探討瞭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退休,以及如何規劃退休生活,避免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的快速萎縮。
Thumbnail
退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本文探討瞭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退休,以及如何規劃退休生活,避免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的快速萎縮。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退休真的必要嗎?或許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退休真的必要嗎?或許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