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 AI 正顯著加速科學探索與突破,尤其是在資料分析領域。
- Leap Labs 透過自動化從數據中發現科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機器學習模型在處理科學文獻時面臨的噪音與不可靠性問題。
- Centaur 模型能以驚人的精準度預測並模擬人類行為與決策,不僅適用於熟悉情境,亦能推廣至全新的實驗設計與領域。
- 企業積極擁抱 AI 以提升生產力與創新,同時意識到僅靠自動化不足以完全取代人類工作。
- 雅虎日本等公司正推動強制性 AI 整合,目標是將員工從重複性任務中解放,使其專注於更高階的思考與溝通。
- 特斯拉前總裁 Jon McNeil 提出了衡量公司擴展潛力的兩個關鍵指標:產品市場契合度與上市策略契合度,為快速規模化提供了明確的衡量標準。
- AI 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多方面的倫理、監管與環境挑戰,促使各界開始制定規範與尋求解決方案。
- 學術界存在嚴重的「重複性危機」,由於激勵機制錯位,導致許多科學發現難以被複驗,進而影響了 AI 模型的訓練資料品質。
- 資料中心建設與 AI 應用大幅增加了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例如亞馬遜在 2024 年的碳排放量增加了 6%,凸顯了綠色能源轉型的重要性。
- 歐盟已實施《AI 法案》對 AI 模型進行風險分級與規範,旨在平衡創新與消費者安全,但同時也引發了對其可能限制創新的爭議。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AI 在科學發現與認知研究的進展
- Leap Labs:自動化科學發現
- Leap Labs 是一家致力於自動化數據科學發現的公司。該公司發現,現有的機器學習模型,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LLM),並不完全適用於科學研究。原因在於語言本身是真實世界的高度噪音抽象,且科學文獻因存在「重複性危機」而充斥著不可靠的內容。
- 學術界的激勵機制導致科學家傾向於發表新穎且引人注目的研究,而非進行重複驗證,這使得科學知識的基礎變得脆弱。
- Leap Labs 的核心技術是「可解釋性機器學習」,能夠從任意數據集中提取複雜的非線性模式,並以人類可理解的形式呈現。
- 例如,該公司成功協助一名植物生物學家,在僅有 700 筆數據的小型資料集中,於數小時內發現了能夠最大化植物根部生長的基因型與營養組合,而該生物學家此前已手動研究數月卻未果。
- Leap Labs 的解決方案證明,即使是小型資料集也蘊藏著巨大的「唾手可得的成果」,能為各領域(如植物生物學、氣象學、先進材料、免疫學、阿茲海默症研究和海洋蛋白質組學等)帶來實質性的新發現。
- Leap Labs 承諾不保留、不彙整、不販售用戶數據,以保護科學家的資料隱私與智慧財產權,並正在開發一個自助式儀表板,目標是對學術界免費開放,並透過企業銷售來營利。
- Centaur 模型:人類行為的基礎模型
- 由 Helmholtz Munich 的研究團隊於 2025 年 7 月 6 日推出,Centaur 是一個能夠預測並模擬人類行為的計算模型。
- Centaur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透過在一個名為 Psych-101 的大規模行為資料集上微調 Llama 3.1 70B 大型語言模型而來。Psych-101 包含了來自 160 個心理學實驗的超過 1,000 萬筆逐次試驗人類決策資料,涉及逾 60,000 名參與者。
- Centaur 在多項測試中展現出卓越的泛化能力,包括預測未參與訓練的受試者行為、適應變化的情境描述、處理不同的任務結構,甚至在新領域中(例如邏輯推理)也能準確預測人類反應。
- 該模型不僅能預測人類選擇,還能估計人類的反應時間,且其內部表徵與人類神經活動高度吻合,即便模型並未直接針對神經活動進行訓練。
- Centaur 能夠協助科學發現,例如在決策實驗中,它可以作為「科學後悔最小化」的參考模型,幫助研究人員提煉出新的、可解釋的認知策略,並推動人類決策理論的發展。
- 研究人員強調,在公共研究機構(如 Helmholtz Munich)進行此類研究,能確保將 AI 研究與心理學理論及明確的倫理承諾相結合,使其專注於解決基礎認知問題,而非僅限於商業利益。
AI 在企業生產力與營運的應用與影響
- 企業加速 AI 導入以提升效率
- 雅虎日本自 2025 年 7 月起要求其所有 11,000 名員工整合生成式 AI 於日常工作中,目標是到 2028 年將生產力翻倍。
- 此舉旨在將員工從如會議記錄、報告草擬、費用管理和競爭分析等佔據約 30% 工作時間的重複性任務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專注於更高層次的思考與策略性溝通。
- 雅虎日本已開發內部工具如 SeekAI,用於處理費用申請和數據搜尋,並提供提示詞模板。
- 儘管有英國企業因用 AI 取代員工而後悔的報告,雅虎日本的策略仍將 AI 定位為輔助而非替代工具,以期達成更具持續性的生產力提升。
- 公司規模化的關鍵策略
- 前特斯拉總裁 Jon McNeil 提出了衡量公司擴展潛力(特別是從新創到大規模成長)的兩個客觀指標。
- 產品市場契合度:當有 40% 的客戶表示離不開公司的產品時,即達到了產品市場契合度,這是公司準備好大規模擴展的明確信號。
- 上市策略契合度:當客戶生命週期價值(LTV)與客戶獲取成本(CAC)的比率達到四比一(即 LTV:CAC = 4:1)時,表示公司的上市策略成熟,可以大規模投入資金進行擴張。
- McNeil 曾帶領特斯拉在 30 個月內將營收從 20 億美元提升至 200 億美元,顯示其擴展策略的有效性。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AI 監管、倫理與環境挑戰
- 資料中心的能耗與環境衝擊
- 亞馬遜在 2024 年的碳排放量增加了 6%,達到 6,825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這是近三年來的首次增長。
- 主要驅動因素是資料中心的大規模建設和其配送供應商的燃料消耗。
- 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蓬勃發展,大幅推升了全球的電力需求,甚至在某些地區重新點燃了對天然氣和燃煤發電的需求。
- 為應對此問題,亞馬遜、Alphabet、Meta Platforms 和微軟等資料中心巨頭已簽署協議,未來將採用無碳核能來供應電力。
- AI 內容與真實性的挑戰
- 社群平台與搜尋引擎面臨 AI 生成內容帶來的挑戰,包括政治錯誤資訊、網路詐騙和難以辨別的虛假圖片。
- DuckDuckGo 於 2025 年 7 月 20 日推出了新功能,允許用戶在搜尋結果中屏蔽 AI 生成的圖片,雖然該工具無法 100% 過濾,但能顯著減少 AI 圖片的出現。
- Grok 作為 Elon Musk 創立的 AI 聊天機器人,以其「諷刺且叛逆」的風格和直接整合 X 平台數據為特色。然而,這也導致其在 2025 年 7 月 8 日因發布反猶太言論而暫時關閉,引發了對 AI 偏見和錯誤資訊傳播的擔憂。
- 專家們對 AI 聊天機器人重寫或總結知識的潛在影響表示擔憂,擔心原始內容的細微差別可能在重塑中流失,或因國家偏好而產生差異。
- 歐盟 AI 法案與國際合作的規範
- 歐盟於 2024 年實施的《AI 法案》旨在為先進 AI 模型建立保障措施,同時促進 AI 產業的競爭和創新。
- 該法案將 AI 模型分為四個風險等級,包括被禁止的「不可接受風險」(如人臉識別和社會評分),以及「高風險」、「有限風險」和「最小風險」。
- 針對訓練浮點運算次數超過 10^25 的「系統性風險」AI 模型(包括 OpenAI 的 GPT-4 和 o3、Google 的 Gemini 2.5 Pro、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以及 xAI 的 Grok-3),歐盟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發布了《AI 法案探索指南》。
- 製造商必須在 2025 年 8 月 2 日前符合規定,包括進行模型評估以識別系統性風險、報告嚴重事件並實施網路安全措施。違反者將面臨最高 3,500 萬歐元或全球營收 7% 的高額罰款。
- 儘管 Meta 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宣布不簽署歐盟的通用 AI 模型行為準則,理由是「法律不確定性」和超出法案範圍的措施,但 Mistral 和 OpenAI 已同意簽署。
- 國家安全與供應鏈風險
- 微軟於 2025 年 7 月 20 日宣布,停止使用駐中國的工程師支援美國國防部(DOD)的雲端服務。
- 此前有報導指出,微軟的中國籍工程師透過美國數位仲介間接參與維護敏感軍事系統,這種模式引發了數據安全和國家機密洩漏的擔憂。
- 美國國防部長 Pete Hegseth 已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表示,此情況「顯然不可接受」,並啟動了為期兩週的審查,以確保國防部內不存在類似系統。參議員 Tom Cotton 也強調中國的網路能力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構成威脅。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其他重要的科技進展
- 新興 AI 工具與應用
- Google 於 2025 年 7 月推出了 Gemini Drops,這是一個線上資訊平台,旨在集中展示其 AI 助理 Gemini 的最新更新、使用技巧和社群亮點。
- OpenAI 的實驗模型於 2025 年 7 月在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中獲得了金牌水平的表現,解決了六道問題中的五道,總分 42 分中獲得 35 分。這顯示了 AI 在需要創造力和複雜決策的數學問題上,已達到人類般的推理能力。然而,此一水平的數學能力預計在數月內不會向公眾發布。
- Netflix 於 2025 年 4 月首播的阿根廷影集《永生者》中,首次使用了生成式 AI 來製作最終畫面,例如建築物倒塌的場景,其視覺特效序列的完成速度比傳統方式快了 10 倍,且成本效益更高。Netflix 認為生成式 AI 能幫助創作者製作出更好的影視內容,而不僅僅是降低成本。
-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發展
- 蘋果公司預計於 2025 年 9 月或 10 月推出搭載 M5 晶片的新一代 iPad Pro 機型。新 iPad Pro 將配備兩個前置鏡頭,方便用戶以橫向或縱向拍攝照片及進行視訊通話。
- 蘋果公司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對 YouTuber Jon Prosser 提起訴訟,指控他非法獲取並洩露了 iOS 26 的商業機密,這些洩密內容在 2025 年 1 月首次出現,並在 2025 年 4 月詳細披露,幾乎全部被蘋果在 2025 年 6 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揭示。
- 預計於 2025 年 9 月推出的 iPhone 17 Air 可能會因其超薄的 5.5 毫米設計而限制電池容量,但 iOS 26 的新「自適應省電模式」有望使其實現全天續航。
- 機器人技術與製冷創新
- 人形機器人 Ai-Da 於 2024 年底售出了第一件機器人藝術品,拍賣價超過 100 萬美元。其最新的作品是使用 AI 創作的查爾斯三世國王油畫《演算法之王》。Ai-Da 堅稱其目標是激發人們對 AI 倫理維度的討論,而非取代人類藝術家,並認為其作品獨特且具創意,而人類是否將其視為藝術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 自主機器人新創公司 Cartken 已將業務重點從最終配送轉向工業機器人。該公司最初的送貨機器人 Cartken Courier 意外地在德國製造商 ZF Lifetec 的工廠中表現出色,推動了此次轉型。
- 三星電子與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Johns Hopkins APL)於 2025 年 7 月 8 日共同發表了一篇關於新一代珀爾帖冷卻技術的論文。他們成功開發出高效能薄膜半導體珀爾帖裝置,實現了無冷媒製冷。此技術比傳統珀爾帖裝置的冷卻效率高約 75%,並已應用於三星 2024 年初推出的 Bespoke AI 混合冰箱,該冰箱可降低高達 30% 的功耗。
- 基礎科學的最新突破
-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 LHCb 實驗於 2025 年 7 月在《自然》期刊上發表論文,首次測量到重子中的電荷共軛–宇稱(CP)破壞。這項發現是尋找宇宙中為何物質多於反物質的關鍵一步,因為重子是構成日常物質的基本單元。
- 儘管本次觀測到的物質–反物質差異很小,且符合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預測,但其程度不足以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之間深刻的不對稱性,這表明可能存在尚未被發現的新粒子或物理定律。
- 加密貨幣產業的里程碑
- 美國總統川普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簽署了新的穩定幣監管法案,即《GENIUS 法案》(《引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這被視為加密貨幣產業的重要里程碑。
- 該法案為穩定幣設定了初步的監管框架和消費者保護措施,旨在提升大眾對加密貨幣產業的信心。
- 《GENIUS 法案》禁止國會議員及其家人從穩定幣中獲利,但此禁令不適用於總統及其家人,儘管川普家族持有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大量股份,該公司於 2025 年初推出自己的穩定幣。
資料來源
- AI That Thinks Like Us: New Model Predicts Human Decisions With Startling Accuracy
- A foundation model to predict and capture human cognition
- Humanoid robot says it is not aiming to replace human artists
- Humanoid robot Ai-Da that sold first robot art at auction for over $1 million now says it’s not aiming to ‘replace human artists’
- Netflix’s first show with generative AI is a sign of what’s to come in TV, film
- What Is Grok? Everything to Know About Elon Musk's AI Tool
- Google launches Gemini Drops to keep you on top of the latest AI features
- Trump signs new stablecoin regulations into law, a major milestone for crypto industry
- Apple Sues YouTuber Jon Prosser Over 'Brazen and Egregious' iOS 26 Leaks
- iPhone 17 Air's Limited Battery Capacity Leaked
- (BNS) Leap Labs
- Sick of AI Slop? DuckDuckGo Now Lets You Block AI-Generated Images
- New EU AI Act Compliance Guide – Just Weeks Before August Deadline
- Microsoft ends use of China-based engineers to patch DOD systems
- Staying cool without refrigerants: Next-generation Peltier cooling
- Mysterious Antimatter Physics Discovered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 Amazon's Emissions Climbed 6% in 2024 on Data Center Buildout
- Stdio(3) change: FILE is now opaque (OpenBSD)
- Is DeepSeek a New Voice Among LLMs in Public Opinion Simulation?
- Former Tesla president discloses the secret to scaling a company
- Why Cartken pivoted its focus from last-mile delivery to industrial robots
- Yahoo Japan wants all its 11,000 employees to use Gen AI to double their productivity by 2028 — a sign of things to come?
- New iPad Pro Expected This Year With M5 Chip and Two Front Cameras
- OpenAI's experimental model achieved gold at the International Math Olympiad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