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詞:請幫我彙整一下目前(2025/07/21,15:02)各方對於川普對台灣關稅稅率的相關推測與看法。依據各歸納都要有參考來源。目前新聞說川普已經將日韓等14國稅率公布,台灣則尚未確定。簡短就好,所說的要有實際的參考依據
(看新聞美對台關稅還是不確定,請AI再彙整一次。貼出的版本是Gemini出研究報告後再請其精簡的版本。圖則是拿Gemini幾次彙整中的某次標題給Copilot請其繪圖,該圖也經過幾次修改才貼到本處)
!台灣關稅狀況與推測
最初提議的台灣關稅稅率
在2025年4月2日川普政府宣布的「解放日關稅」中,對台灣商品徵收的關稅率高達32% 。這一稅率顯著高於區域內其他主要貿易夥伴,例如日本(24%)、韓國(25%)和印度(26%),甚至僅比中國最初的34%低2% 。台灣行政院曾批評美國關稅計算方法不明確,認為此稅率不公平 。此舉被認為與川普第一任期內促進美台關係(如《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高額軍售)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在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宣布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的巨額計劃之後,更被視為一種「打臉」行為 。
台灣與美國貿易談判的最新進展
儘管最初的32%關稅被宣布,但隨著90天暫停的實施,台灣目前適用10%的基準關稅 。台灣與美國已在華盛頓完成了第二輪貿易談判,並報告了「建設性進展」,涉及關稅、非關稅壁壘和供應鏈韌性等議題 。菲律賓等國正在尋求延長7月9日的截止日期 ,而針對大多數國家(包括台灣),該截止日期已延長至8月1日 。這表明台灣可能也在尋求類似的延長或在8月1日前達成協議。
台灣最終關稅稅率的不確定性
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最終的關稅稅率可能維持在10%、談判降低到更低的稅率,或者在談判未果的情況下,重新跳回最初威脅的32% 。這種不確定性是當前台灣企業和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
關稅作為談判工具的雙刃劍效應在此顯現。川普政府對台灣最初徵收32%的關稅,遠高於日韓 。台灣行政院對此表示不公平 。儘管如此,台灣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並取得「建設性進展」 。台積電此前已宣布在美國進行巨額投資 ,但隨後仍面臨高關稅威脅。高額關稅的威脅是川普政府迫使貿易夥伴坐到談判桌並做出讓步的策略。即使像台灣這樣被視為重要盟友且已做出重大投資的國家,也未能倖免於最初的高關稅威脅。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在於其「威懾」而非「實施」的潛力。暫停關稅並設定談判截止日期,旨在創造一種緊迫感,促使貿易夥伴在短時間內達成協議,以避免更高的關稅。然而,這種策略也可能適得其反。對台灣這樣關鍵的半導體供應國施加壓力,可能會導致關係緊張,並促使台灣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甚至考慮其他市場,從而削弱美國在關鍵產業供應鏈上的影響力 。此外,這種被台灣視為「打臉」的行為也可能損害台灣民眾對美國的長期信任和支持 。
對台灣的預期影響與各方看法
經濟影響
關稅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是複雜且混合的 。台灣在全球先進半導體芯片生產中的獨特地位,使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禦關稅衝擊。對芯片的需求是巨大的,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其他國家能夠取代台灣在先進芯片生產中的地位,這為台灣提供了緩衝 。台灣是美國最大的半導體出口國,2024年佔美國電子集成電路進口量的28% 。然而,對台灣半導體徵收高關稅不會促使台灣公司將工廠遷至美國,反而會導致其轉移到其他國家,或促使美國公司從其他外國公司購買芯片。這將提高美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成本,並可能損害美國科技公司 。
然而,台灣並非完全不受影響。關稅加速了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尤其對低利潤產業造成壓力。例如,台灣的扣件業(螺絲螺栓製造商)面臨顯著困境,有報告稱2024年末每月有超過10家扣件公司倒閉,關稅實施後訂單銳減 。自關稅實施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進一步損害了扣件等出口行業 。關稅壓力促使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成本更低、風險更小的東南亞地區,這增加了台灣低利潤行業的競爭壓力 。即使台灣能與川普達成有利的貿易協議,美國新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已促使企業加倍努力進行生產地轉移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競爭對手徵收更嚴苛的關稅,台灣反而可能獲得更大的比較優勢 。
安全影響
美國對中國出口徵收的高關稅(截至2025年6月仍為55%)加速了美中經濟的全面脫鉤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影響力,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與全球經濟的聯繫至關重要 。川普曾明確表示將利用關稅作為經濟威懾工具,例如威脅若中國入侵台灣將徵收150%至200%的關稅,甚至完全中斷貿易 。然而,在沒有迫在眉睫的危機情況下,通過關稅強制實施經濟脫鉤,反而會減少美國在台灣安全問題上行使經濟威懾的戰略選擇和能力 。
政治轉變
關稅的實施以及川普對台灣關切的漠視,已削弱了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和長期夥伴關係的信心 。2025年3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37.5%的台灣受訪者認為美國在軍事衝突中會干預,低於2024年7月的44.5% 。截至2025年4月,台灣民眾對美國的整體正面看法下降了20.8% 。儘管台積電在美國進行了巨額投資以試圖預防關稅,但台灣民眾擔心將更多芯片生產轉移到美國會削弱台灣的「矽盾」,從而降低美國保護台灣的可能性 。這種信任的下降不僅影響雙邊關係,也可能限制台灣在國際關係中的國內選擇,使其在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時,更難以有效利用美國的支持 。這也可能導致台灣內部對如何平衡與美中關係產生分歧 。川普將貿易政策高度政治化和交易化,即使是對盟友也採取強硬立場,這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某些貿易目標,但長期來看,卻可能侵蝕盟友對美國的信任和依賴。盟友關係的削弱,特別是信任度的下降,可能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整體戰略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穩固的聯盟網絡是其區域影響力的基石。當經濟工具被過度用於政治目的時,其對長期地緣政治目標的貢獻可能適得其反。
川普政府「11小時U型轉彎」的關稅政策,雖然可能減少對現有投資的影響,但會鼓勵潛在市場參與者採取「觀望」態度,因為他們無法預期投資成熟時的政策環境 。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投機性市場交易增加,並引發開放經濟體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金融不穩定 。調整供應鏈以利用關稅差異是複雜的,且取決於美國政府對新貿易規則的執行。將生產轉移到新國家可能存在風險,因為川普可能會根據國家的行為改變關稅 。
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加速與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壓力是關稅政策的另一個重要影響。關稅加速了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的趨勢 。這種轉移主要流向東南亞等成本更低、風險更小的地區,而非僅僅是美國或台灣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具有獨特韌性,但低利潤產業如扣件業則面臨嚴重衝擊 。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導致供應鏈重構的唯一因素,而是加速了這一趨勢。其結果是全球製造業版圖的調整,對台灣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差異化影響。台灣雖然在半導體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其經濟的相當一部分仍由低利潤、易受關稅影響的行業構成。關稅的壓力迫使這些行業加速轉型或面臨長期危機 。這也可能促使台灣企業尋求新的利基市場和產業升級,例如清潔能源、AI等新興領域的合作 。這種加速的供應鏈重構,即使部分是為了規避關稅,也可能導致全球生產效率的損失,因為企業為了政治風險而非純粹的經濟效率做出決策。對於台灣而言,這意味著需要更積極地推動產業升級和多元化,以減少對單一市場和單一產業的依賴,從而增強其經濟韌性。
結論
截至2025年7月21日,台灣在川普政府的「互惠關稅」政策下,面臨著複雜且不確定的局面。儘管最初被威脅徵收32%的高關稅,但目前因政策暫停而適用10%的基準關稅,且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中 。最終關稅稅率的不確定性,是影響台灣經濟決策和長期規劃的關鍵因素。
關稅政策不僅對台灣經濟產生了混合影響——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相對韌性,而低利潤產業則面臨挑戰和供應鏈轉移壓力 。同時,它也加速了美中經濟脫鉤的趨勢,這可能削弱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利用經濟槓桿進行威懾的能力 。此外,川普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已導致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下降,對雙邊關係的長期穩定性構成挑戰 。
未來幾週內,隨著8月1日關稅暫停截止日期的臨近,台灣與美國能否達成最終協議,將決定台灣商品面臨的實際關稅水平。然而,無論短期結果如何,川普關稅政策所引發的深層次結構性變化——包括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和地緣政治關係的再平衡——都將對台灣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

Copilot。我有份報告標題為:川普對台關稅政策:推測與影響(截至2025年7月8日)。請幫我畫張圖用作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