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 模型的革命:一次看懂 Transformer 原理 (不再死記硬背的超級大腦)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在之前的文章中,認識了 RNN 和 LSTM。它們像是一個個勤奮的學徒,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努力記住上下文。

但這種「循序漸進」的模式,天生就存在兩個問題:

* 速度瓶頸:就像玩「傳話遊戲」,必須等前一個人說完,下一個人才能接話。這導致模型訓練速度很慢,難以處理海量資料。

* 長距離失憶:雖然 LSTM 有了「閘門」來優化記憶,但當文章非常長時,它仍然可能忘記開頭的關鍵資訊。

2017 年,一篇名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論文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它介紹了 Transformer 模型。這個模型的出現,就像是從「單核心處理器」躍升到「多核心雲端運算」,是 NLP 領域的一場巨大革命。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個驅動著 GPT 和 BERT 等頂級 AI 的「超級大腦」的神秘面紗。

核心革命:拋棄「傳話遊戲」,我們開一場「圓桌會議」

Transformer 做的第一件顛覆性的事,就是徹底拋棄了 RNN/LSTM 的序列結構。

* RNN/LSTM 的工作方式:像一條生產線,每個字必須排隊等待處理。

* Transformer 的工作方式:像一場圓桌會議,所有字(參會者)同時進入會場。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看到其他任何人,並與他們自由交流。

這意味著 Transformer 可以並行處理整個句子,一次性看到所有資訊。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計算速度,更為它施展真正的魔法——「注意力機制」——鋪平了道路。

(圖說:RNN 像一條單行道,而 Transformer 像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允許資訊自由流動。)

秘密武器:注意力機制 (Attention Mechanism)

如果說並行處理是 Transformer 的強健骨架,那麼「注意力機制」就是它智慧的靈魂。

核心思想:人類在理解句子時,注意力並不是平均分配的。我們會根據當前正在處理的詞,去重點關注句子中的其他相關詞彙。

一個簡單的例子:

"The robot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機器人沒有過馬路,因為它太累了。)

當我們讀到 "it" (它) 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 "robot" (機器人) 身上,而不是 "street" (馬路),因為我們知道累的主體是機器人,而不是馬路。

注意力機制就是讓電腦學會這種「動態抓重點」的能力。

注意力機制的運作原理:一場專家諮詢會議

為了讓這個過程更具體,我們把它比喻成一場為了理解某個詞而召開的「專家諮詢會議」。

假設我們要理解句子中的 "it" 這個詞。模型會為句子中的每一個詞都分配三個不同的身份(在數學上,它們都是向量):

* Query (Q) - 查詢者:

* 代表當前我們要集中研究的對象。在這裡,"it" 就是查詢者。它會提出一個問題:「嘿,大家誰跟我最相關?我到底指的是誰?」

* Key (K) - 關鍵字/專家名牌:

* 句子中的每一個詞(包括 "it" 自己)都有一張名牌,上面寫著它的「關鍵字」,用來表明自己的身份。例如,"robot" 的名牌上可能寫著「我是個物體、能移動、有動力」。"street" 的名牌上寫著「我是個地點、是個路」。

* Value (V) - 專家意見/內容:

* 句子中的每一個詞同時也準備了一份詳細的「意見」,也就是它自身的完整意義。

會議流程如下:

* 打分:查詢者 "it" (Q) 會拿著自己的問題,去和現場每一位專家的名牌 (K) 進行比對,計算一個「相關性分數 (Attention Score)」。

* "it" 的查詢問題(我想找一個會累的主體)和 "robot" 的名牌(我是個能動的物體)高度相關,得分:95%。

* "it" 的查詢問題和 "street" 的名牌(我是個地點)不太相關,得分:3%。

* ...和其他詞的得分可能更低。

* 加權求和:模型根據這些「相關性分數」作為權重,去收集所有專家的意見 (V)。

* 最終 "it" 的理解 = 95% * ("robot" 的意見) + 3% * ("street" 的意見) + ...

通過這個過程,模型非常清晰地計算出,在這個語境下,"it" 指的就是 "robot"。它不再是盲目猜測,而是有理有據地「看」到了詞與詞之間的關聯,無論它們相隔多遠。

Transformer 的其他重要設計

* 多頭注意力 (Multi-Head Attention):

* 如果說一次注意力計算是開一場「專家會議」,那多頭注意力就是同時召開好幾場獨立的專家會議。

* 比喻:一個會議小組可能專門討論「語法結構」(誰是主語,誰是賓語),另一個小組可能專門討論「語意關係」("蘋果" 和 "水果" 的關係)。

* 這讓模型能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句子,捕捉到更豐富、更細膩的關聯性,就像聽取了多方意見一樣。

* 位置編碼 (Positional Encoding):

* 一個致命問題:既然拋棄了序列順序,模型要如何知道「我愛你」和「你愛我」的區別?

* 解決方案:在處理文字的一開始,Transformer 就會給每個字蓋上一個「位置郵戳」。這個郵戳是一個獨特的數學向量,它告訴模型每個詞在句子中的絕對位置(是第1個、第2個還是第n個)。

* 這樣一來,模型既能並行處理,又能充分考慮到單字的順序資訊。

一個完整的範例:Google 翻譯的智慧

想像一下 Google 翻譯是如何處理這兩句話的:

* 句子A: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river because it was too wide. (動物沒有過河,因為它太寬了。)

* 句子B: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river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動物沒有過河,因為它太累了。)

在翻譯 "it" 時:

* 對於句子A: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機制會分析上下文 "wide" (寬)。"it" 的查詢 (Q) 會與 "river" 的關鍵字 (K) 產生極高的相關性分數,而與 "animal" 的分數很低。因此,模型知道 "it" 指的是 "river",並將其翻譯成「(河)它」。

* 對於句子B:注意力機制會分析上下文 "tired" (累)。"it" 的查詢會與 "animal" 的關鍵字產生極高的分數。因此,模型知道 "it" 指的是 "animal",並將其翻譯成「(動物)它」。

這就是 Transformer 的強大之處:它不是死記硬背規則,而是真正根據上下文動態地理解語言,表現出驚人的智慧。

結論

Transformer 的誕生,憑藉其並行計算的骨架和注意力機制的靈魂,徹底解決了傳統模型的速度和長距離記憶問題。它讓訓練更大、更深、更強的語言模型成為可能,也才有了今天我們所驚嘆的 ChatGPT、Google 的 LaMDA 等先進的 AI。下一次當你使用這些工具時,便會知道,它們背後運作的,正是這個革命性的「圓桌會議」模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k吳的沙龍
0會員
83內容數
這不僅僅是一個 Blog,更是一個交流與分享的空間。 期待在這裡與你相遇,一起探索科技、體驗生活、夢想旅行!💖
Hank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1
我們來深入淺出地拆解一下比 RNN 更強大的 LSTM 模型。 我們認識了 RNN,它像一個有短期記憶的學徒,能夠記住緊鄰的上下文。但如果句子很長,資訊很複雜,RNN 就會像金魚腦一樣,忘記開頭的關鍵資訊。這就是所謂的「長期依賴問題」。
2025/07/21
我們來深入淺出地拆解一下比 RNN 更強大的 LSTM 模型。 我們認識了 RNN,它像一個有短期記憶的學徒,能夠記住緊鄰的上下文。但如果句子很長,資訊很複雜,RNN 就會像金魚腦一樣,忘記開頭的關鍵資訊。這就是所謂的「長期依賴問題」。
2025/07/2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像「詞袋模型」這樣的早期方法,雖然能統計詞彙,但卻像個金魚腦,完全記不住句子的順序。而 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循環神經網絡)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失憶」問題。
2025/07/2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像「詞袋模型」這樣的早期方法,雖然能統計詞彙,但卻像個金魚腦,完全記不住句子的順序。而 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循環神經網絡)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失憶」問題。
2025/07/20
在上一篇 跟 AI 聊天的秘密:一篇文搞懂什麼是 NLP 模型 中,我們將 NLP 模型比喻為一個勤奮好學的「語言大腦」。今天,我們將更深入地走進這個大腦的內部,用最直觀的方式,理解它從「死記硬背」到「融會貫通」的進化之路。 這趟旅程將分為三個階段,對應著 NLP 模型發展的三個重要里程碑:
2025/07/20
在上一篇 跟 AI 聊天的秘密:一篇文搞懂什麼是 NLP 模型 中,我們將 NLP 模型比喻為一個勤奮好學的「語言大腦」。今天,我們將更深入地走進這個大腦的內部,用最直觀的方式,理解它從「死記硬背」到「融會貫通」的進化之路。 這趟旅程將分為三個階段,對應著 NLP 模型發展的三個重要里程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27 中提及: Transformer 的關鍵參數為: 原始 Transformer 模型中,左圖的 N = 6 原始 Tran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27 中提及: Transformer 的關鍵參數為: 原始 Transformer 模型中,左圖的 N = 6 原始 Tran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 AI說書 - 從0開始 - 39 至 AI說書 - 從0開始 - 69 的第二章內容,我們拿 Encoder 出來看: 幾點注意如下: BERT 模型使用 M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 AI說書 - 從0開始 - 39 至 AI說書 - 從0開始 - 69 的第二章內容,我們拿 Encoder 出來看: 幾點注意如下: BERT 模型使用 M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已經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14 建立了 Transformer 模型。 現在我們來載入預訓練權重,預訓練的權重包含 Transformer 的智慧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已經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14 建立了 Transformer 模型。 現在我們來載入預訓練權重,預訓練的權重包含 Transformer 的智慧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Vaswani 等人 2017 年解決了設計 Transformer 時最困難的 NLP 問題之一,對於我們人機智慧設計師來說,機器翻譯的人類基準似乎遙不可及,然而,這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Vaswani 等人 2017 年解決了設計 Transformer 時最困難的 NLP 問題之一,對於我們人機智慧設計師來說,機器翻譯的人類基準似乎遙不可及,然而,這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從 AI說書 - 從0開始 - 82 到 AI說書 - 從0開始 - 85 的說明,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最適合您的模型不一定是排行榜上最好的模型,您需要學習 NLP 評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從 AI說書 - 從0開始 - 82 到 AI說書 - 從0開始 - 85 的說明,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最適合您的模型不一定是排行榜上最好的模型,您需要學習 NLP 評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Transformer 可以透過繼承預訓練模型 (Pretrained Model) 來微調 (Fine-Tune) 以執行下游任務。 Pretrained Mo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Transformer 可以透過繼承預訓練模型 (Pretrained Model) 來微調 (Fine-Tune) 以執行下游任務。 Pretrained Mo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Transformer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 2024 這本書中講 Trainin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Transformer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 2024 這本書中講 Trainin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Transformer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 2024 這本書中講 Decoder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Transformer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 2024 這本書中講 Decoder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