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侏羅紀公園系列》第七部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現正熱映中,再度引起一陣恐龍熱潮,這幾天好友聚餐時,阿德分享說他去電影院看了之後他個人覺得這集的故事內容不夠緊湊,新出現的恐龍造型設計很怪,整體視覺效果不佳,看到差點睡著,有點小失望…
突然想到歐巴桑我前陣子送孩子上學時沿途欣賞路邊景致,停紅燈時剛好看到一群正在啄食的圓滾滾超可愛肥美麻雀,聯想到正在閱讀的「好久・不見: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一書,就用自以為很厲害的口吻說「你知道嗎?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喔!」,還以為會得到驚訝的反應,殊不知小孩冷靜地回說-「我知道阿!!雞的祖先是暴龍喔!」「達克比辦案裡有講到很多種生物的演化過程。」
糗了~顯得自己是愚婦…幸好~綠燈了趕緊往前行默默結束這話題…
下列為本文主要重點
- 書籍介紹
- 這2本書的異同
- 個人心得
- 化石館+考古館+科學館玩樂趣
一、書籍介紹
達克比辦案是什麼?? 達克比辦案系列是風靡國小國中生的科學漫畫,叢書內容生動活潑有趣,『有趣』是學習過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事,幽默漫畫+趣味故事+知識學習小單元,顛覆傳統科普書籍的敘事呈現,每一集都讓大人小孩都欲罷不能。

達克比辦案系列漫畫,故事主角鴨嘴獸「達克比」(duckbill)是一個動物警察,駐守在河邊的小木屋派出所,富有愛心、正義感,勇於冒險,打擊犯罪,帶領讀者深入動物世界,調查各種動物的行為和生態,透過漫畫呈現很多深奧的知識,例如擬態、偽裝、共生、演化等,寓教於樂。

書名:達克比辦案第6集:暴龍遇到雞-動物的祖先與演化
作者:胡妙芬
繪者:彭永成、柯智元
主角鴨嘴獸「達克比」(duckbill)對大眾而言是相對陌生的動物,非日常生活中輕易可見的生物,因此在<達克比辦案第6集:暴龍遇到雞>裡的「太空船上的活化石」篇章,詳細介紹鴨嘴獸在一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牠們細微構造和DNA或多或少有些改變,但外型上大致相同,是地球上改變最少的古老生物。且一般哺乳類都是胎生,鴨嘴獸卻是卵生,是很珍貴的活化石,鴨嘴獸讓人類了解胎生哺乳類是如何從卵生哺乳類演化而來。本套書主角鴨嘴獸「達克比」(duckbill)可是動物界的神奇寶貝自帶主角光環呢!

回到前面所提圓嘟嘟麻雀話題,在「達克比辦案第6集:暴龍遇到雞-動物的祖先與演化」一書中,「暴龍遇到雞」篇章裡,恐龍羽毛的演化過程的圖示,古生物學家推論,暴龍小時候可能全身長滿羽毛,就像毛茸茸的小雞一樣。
恐龍羽毛一開始的功能使保暖而不是飛行。
經過漫長時間演化,虛骨龍類的恐龍演化成鳥,一直繁衍至今。時間魔法師,生物演化神通廣大,暴龍與雞相差千萬里,恐龍卻是鳥類的祖先!!
臺灣有多種特殊鳥類,那臺灣有恐龍化石嗎?

書名: 好久・不見: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跟著「古生物偵探」重返遠古台灣,尋訪神祕化石,訴說在地生命的演化故事
作者: 蔡政修
在「好久・不見」一書中,[第七話]鳥類恐龍-恐龍、恐龍,你們也在台灣留下了化石嗎? 說道目前在古生物學界給予恐龍的定義是—已滅絕的三角龍與現生的麻雀,兩者最近的共同祖先和其所有的後代,都是恐龍。換句話說,現生鳥類中的麻雀,也屬於目前定義中的恐龍。回過頭來思考,每天看到的麻雀是恐龍後代,那臺灣有鳥類恐龍化石嗎?
促成臺灣發現首件鳥類恐龍化石的研究,起因為收藏超過20年的鳥類左腳跗跖骨的部分化石標本重新被看見,由臺大蔡政修老師於2021年4月14號公開發表於Journal of Ornithology(鳥類學期刊)上,讓臺灣的鳥類化石紀錄寫下歷史新頁,首次在臺南發現的鳥類恐龍化石,可說是臺灣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紀錄!
(A=B,B=C,故A=C 得證)
二、2本書的異同
相同點
- 都以古生物與演化為主題,是小學生及青少年的生物科普橋梁書。
- 達克比辦案以探險故事,「好久・不見」以研究故事,都用輕鬆有趣的故事來引導讀者吸收演化知識。
- 內容都提及恐龍與鳥類的關聯,且有圖文搭配,提升閱讀趣味。
相異點
- 呈現方式:
<達克比辦案6>:鴨嘴獸辦案漫畫、輕鬆幽默,看漫畫學知識!
<好久・不見>:台大蔡教授實地探查化石的散文、富有深度。
- 年齡適讀:
<達克比辦案6>:國小中高年級適合,兒童版生物演化主題書,輕鬆理解恐龍與鳥類的演化。
<好久・不見>:國高中以上可理解,青少年版生物演化主題書,看見「演化與土地之間的連結」。
- 地域性
<達克比辦案6>:說明暴龍為何滅絕、恐龍的特徵、演化成鳥類的證據,以地球生物演化視角。
<好久・不見>:介紹露脊鯨、古菱齒象、台灣鱷魚、恐龍鳥類等化石,聚焦台灣在地化石與古生物。
三、個人心得
看著路邊肥美麻雀意外體悟到 1.變是世上唯一不變的真理;2.『有趣』是學習過程重要的事。
1.變是世上唯一不變,用成長性思維面對各種挑戰:
科學研究顯示恐龍會演化成鳥類(小麻雀的祖先是大恐龍);鯨魚的祖先從長著毛及四隻腳的陸地生物,慢慢演化成海洋生物。原來海是會枯、石頭是會爛的。變化是一切存在的本質,只要活著,就是活在各種變化中,所有好壞都只是暫時,自然中沒有永恆的存在!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eweck)所著<<心態致勝>>一書,提出兩種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提升的。
思維模式會反映在行為上。一旦遇到超過自己能力的挑戰,固定性思維的人會認為「我就是不會」、「我做不到」、「努力也沒有用」,直接選擇放棄。相反的,成長性思維的人會認為「我雖然現在不會、雖然現在做不到,但只要我慢慢學習,就可以學會」,而願意選擇試試看挑戰看看。
世界上唯一不會變的就是改變,用成長性思維面對各種挑戰,「我不是不會,我只是還沒學會。」
2.『有趣』是學習過程重要的事:
看漫畫看卡通玩遊戲,是所有大小朋友的最愛。感謝超人氣兒童科普作家胡妙芬+漫畫家彭永成、柯智元聯手創作出「達克比辦案」,有趣又有深度的自然科學漫畫,讓大家能輕鬆愉悅地吸收艱深的自然生物知識。
四、化石館+考古館+科學館玩樂趣
「五感學習」可協助孩童成長過程的探索學習,透過多重感官刺激,達到潛能激發與學習力促進(考試答題時可能也比較有印象)。
假日親子出遊可安排參觀[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南科考古館]及[樹谷生活科學館],透過實地參觀,尋訪神秘化石,認識臺灣史前文化,連結現代人與這片土地的歷史。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https://fossil.tnc.gov.tw/index.php):
1931年(昭和6年)臺北帝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前身)地質學系早坂一郎教授,首次在臺南的菜寮溪發現化石,開啟了菜寮化石的研究歷史。菜寮溪流域經常在大雨過後,河床上會出現從地層沖刷出的古生物化石,經探勘人員研究後發現此地蘊藏的左鎮動物群化石數量十分驚人,有大量更新世中期九十萬到四十萬年前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包括早坂中國犀、劍齒象、草原猛獁象、梅花鹿、四不像鹿、野豬、水牛、虎、獼猴等重要化石群,是臺灣無可取代的生物化石寶庫。
Q1:左鎮化石館怎麼去?
A1:導航直接設定左鎮化石館即可,地址7130臺南市左鎮區榮和里61-23號。
Q2:左鎮化石館參觀資訊?
A2: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星期二,09:00~17:00。(星期三休館)
全票新臺幣100元,學生票70元,6歲至12歲是50元,6歲以下免費入園。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https://stsp.nmp.gov.tw/)
因為開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發現許多的遺跡,這些遺址中所埋存史前文化的年代,最早可達5000年前左右,最晚則約距今300多年,涵蓋的時間範圍長達4500年,可分為六個文化與十一個分期,包括大坌坑、牛稠子、大湖、蔦松、西拉雅及明清漢人等文六個文化層。鎮館之寶「台灣第一狗」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睡姿可愛,是從南關里遺址所挖掘出土,藉此推測台灣五千年前,已經有養狗的習慣,人與狗之間已建立深厚的情感,
Q1:南科考古館怎麼去?
A1:導航直接設定南科考古館即可,地址741臺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Q2:南科考古館參觀資訊?
A2: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7:00。(星期一休)
全票新臺幣80元,6歲至12歲是50元,6歲以下免費入園。
樹谷生活科學館 (https://www.tvsm.com.tw/Default.aspx)
以生物、考古、科學為三大展示主軸,一進入展示館內的恐龍骨骼標本與長毛象的化石,兩座標本高聳的氣勢讓許多大小朋友驚呼不已,是南台灣具規模的自然史博物館。
Q1:樹谷生活科學館怎麼去?
A1:導航設定樹谷生活科學館,地址744臺南市新市區中心東路12號。
Q2:樹谷生活科學館參觀資訊?
A2: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7:00。(星期一休)
全票新臺幣60元, 6歲以下免費入園。
樹谷生活科學館旁邊的樹谷農場裡有可愛動物區,可以讓小朋友體驗與動物相處的樂趣,室內戶外兼具的旅行體驗,絕對讓大人小孩都收穫滿滿。
透過閱讀及參訪博物館,歐巴桑我相信,只要保持對自然的觀察與好奇,就能在生活中持續看見演化與自然奧秘的線索,對大自然產生更深的敬畏和好奇心,也能更珍惜這顆獨特的地球與生命之間的聯繫。
[同步推薦:達克比辦案7:末日恐龍王:地球的五次生物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