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公至金門出差,趁空拜訪了飯店附近的蓊蓊書店,這是間結合藝文、美食的獨立書店,當時店裡有漂書活動,就帶了《人生難免有傷》這本書回飯店翻閱,作者黃淑文老師以親身實例詳細敘述她走進記憶深處療癒疾病的過程,讀完覺得是醫學之外的另類療法(前提是任何人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先就醫)。
借閱《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這本書則是因為對作者靈媒媽媽(Ruowen Huang)感到好奇,看了占星國師唐綺陽頻道【唐陽雞酒屋】靈媒所看見的未來ft.靈媒媽媽,談論日本漫畫家竜樹諒(龍樹諒)預言2025年7月5日大地震,引發海嘯撲向日本災情慘重,靈媒媽媽說就靈媒角度感知有宇宙能量在擾動會有事發生,但值得期待不必太過擔憂末日。
靈媒媽媽(Ruowen Huang)至2025年已有7本著作,《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是她的第6本書,強調情緒或身體症狀是靈魂內在訊號,讀完覺得是醫學之外的靈性療法(前提是任何人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先就醫)。
一、 這2本書的內容簡介

書名: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靈媒媽媽的心靈解答書6
作者:Ruowen Huang
書籍內容:
本書主要內容分下列3部分
Part 1 你的身體正在回應你的情緒
因為心受傷了,以致於身體跟著生病了--明明感覺身體不舒服,看醫生檢查卻一切正常……有許多情緒不會消失,而是透過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
以靈性視角看待疾病──許多疾病或身體反應都代表:內心深藏著過度壓抑的情緒。心臟=喜悅;脾臟=擔憂;肺=哀傷;腎=恐懼;胰臟=快樂。當靈魂感受到過度壓抑的情緒與能量的阻塞,身體就會依照那樣的感受,反應出實質的疾病。
靈媒媽媽認為情緒是「通往自我」的訊息,不只是負擔,而是提示我們內在需求的窗口。生病有時候是為了提醒我們,好好地看見自己。
藉由覺察情緒,釐清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不再勉強說出或做出不合心意的事,找到適合的情緒疏通方式,化解阻塞能量,身體就有機會走在療癒的路上,不易生病,也更能夠實現人生藍圖。
Part 2 靈魂的精心策畫
靈媒媽媽說:「愛自己,會是你追求靈性旅程的第一堂課。愛自己,不僅是接受自己的優點,更重要的是學會接受自己的缺點。」與其等到生病時才亂投醫,更好的方法是在身體狀況良好時,就學習成為心智強壯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愛自己很重要,因為它是穩定自我能量場的基礎。
當你在人生任何一個時間點上的認知做了更改,都會影響到你的現在或未來。這輩子沒做完的功課,會成為下一輩子的功課。每個人都有需要面對的課題即使功課再複雜也要用正向的心去面對。
Part 3 走在靈魂成長的路上與吸引力法則
這部分主要是依據靈媒媽媽她的自媒體直播內容轉成文字敘述,較為口語化呈現。
暗地當了多年聖誕老人的我,深有感觸的是看到「不要殺了聖誕老人」篇章,靈媒媽媽以生活中例子述說請大人不要告訴小孩,這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請不要扼殺孩子對聖誕節的美好想像,因小孩的感官仍然跟宇宙有所連結,有些事大人看不到也無法解釋,但不代表事情不存在。
如果一個人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如同相信有聖誕老人並且會送我想要的禮物,這樣的信念就會製造出同等的能量,進而顯化成實相。孩子們所受益的不只是有沒有禮物這麼簡單的影響,而是在漫長人生旅途感到徬徨無助時,是否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未來,有動力持續前進。
她透過親身實例,證明聖誕老人或許不是人們想像中揹著禮物袋,挺著大肚子的模樣,卻是一種實質存在的能量,掌握著給予與被給予之間的能量互動,其能量是無庸置疑。
不禁讓人聯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金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書名:人生難免會有傷:六個療癒步驟,揮別創傷、圓滿自己
作者:黃淑文
書籍內容:黃淑文老師從二十歲開始與焦慮、恐慌共處,大學四年每週都固定到輔導室接受諮商,後來發現那些都是自己內在的渴望與聲音的變相呈現,直到三十五歲卸下他人期許的包袱、重拾自我夢想,才讓焦慮、恐慌從此消聲匿跡。
黃淑文老師寫道她從十歲開始,只要一流汗,或太悶熱,皮膚就會過敏,發作奇癢難耐,反覆發作抓傷後,身體留下各種疤痕…困擾她三十年。直到她發現這些症狀與她「童年去工廠當童工」及「醫生奚落身體外觀的記憶」相關。因此她透過靜心、與內在小孩對話、觀想儀式,最終身心獲得療癒,皮膚狀況逐漸改善,幾週後汗斑淡化並未再復發。
她透過「六個療癒步驟」,揮別過去的傷痛。
第一步:停下來,沉澱自己:當受傷時,暫停行動,允許內在平靜。
第二步:接納:回到傷心的那一刻,承認當時的感受,不否定自己。
第三步:釋放:透過書寫、喊出來、大哭或訴說,把情緒發洩出來
第四步:刪除/重設:告訴自己,現在的我有不同的觀點,用正向字句擴增內在支撐。
第五步:轉念/注入新能量:透過重複肯定句,改寫認知模式,以新劇本開啟新的生活。
第六步:相信自己會好起來:讓光與能量帶來改變力量。
她運用「五堂心靈成長課」:長出自己真正的樣子,在愛中圓滿自己
第一堂:回到源頭,活出完整的自己。
學習感恩-透過感恩,看見生命中被忽視的祝福,療癒抱怨、匱乏感。
第二堂:循著獨特的生命印痕,找到自己的天命。
練習原諒-真正的原諒是「放下對事件的執著與怨恨」,而非合理化對方行為。
第三堂:愛與親密關係的領悟。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療癒過後最需要建立的是「自我價值感」。
第四堂:快樂,其實需要不斷的練習。
正向思考與肯定句-將「受害者思維」轉化為「行動者思維」,透過語言重新編程信念。
第五堂:在什麼地方跌倒,就從什麼地方找回自己。
行動創造改變-療癒不只是內在功課,也需要外在行動才能改變。
書中說「唯有走到傷痛根部,它才能被治癒」,並詳細敘述她走進記憶深處療癒的過程。
當我們完整了自己,就能完整我們所愛之人。
二、 2本書的對照比較
在自我療癒與內在探索的旅程中,我們常因為情緒困擾、過去的傷口而感到卡住或無力,卻不知道如何面對與轉化。兩本書教我們溫柔地與情緒和解,真實地擁抱自己,下列是針對這兩本書的重點比較對照表
- 主題焦點
《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情緒覺察與靈性連結。
《人生難免會有傷》:創傷療癒與流程方法。
- 寫作風格
《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靈性導向,作者自媒體直播內容轉化為文字。
《人生難免會有傷》:內容條理清楚明確、步驟導向。
- 適讀對象
《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想與情緒建立安心對話的人。
《人生難免會有傷》:受到創傷困擾、想要實作療癒的人。
- 案例說明
《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靈性觀察 + 日常互動感受。
《人生難免會有傷》:作者自身焦慮、過敏的實例。
- 深度廣度
《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聚焦「情緒」深度。
《人生難免會有傷》:涵蓋自身「歷史傷創」廣度。
三、 個人讀後感
若目前對自身情緒有困擾,想了解背後的靈性建議、自我接納方式,推薦先讀《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
若覺得自己有過去創傷影響當下生活,想一步步地進行自我療癒與重建,則《人生難免會有傷》提供的「六個療癒步驟」會更適合。
先讀《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打開對情緒的理解,再搭配《人生難免會有傷》做為實務行動指南,相互補充效果較佳。兩者都強調:情緒或身體症狀是內在訊號,療癒的關鍵在於傾聽、回應、愛自己。
當問題來臨時,常聽到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人有七情六欲,要學習控制情緒而不壓抑情緒,學習自我覺察,發覺到情緒來襲時,辨認出自己當下的情緒,承認各種情緒的存在,清楚知道情緒的緣起,然後面對情緒、接受情緒、處理情緒、放下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