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也以為,錢可以解決一切。
不快樂嗎?那是因為還不夠自由。
焦慮嗎?多存一點錢就好了。
人生迷惘?換個高薪工作,應該就會有方向感。
這些想法不一定錯,但有點窄。
它們像是生活中某種過度被放大的焦距,一旦拉遠了看,就會發現金錢只是「財富」其中一種而已。
而我,是在讀到 Sahil Bloom 所提出的「五種財富」之後,才慢慢鬆開那種單一指標的緊繃感。
「你覺得我是不是應該多賺一點?」
作為教練,我聽過各種關於工作的問句:
「我是不是應該轉職?」
「這個 offer 很高,但我有點不喜歡團隊。」
「我是不是要先存到一個數字,才有資格做喜歡的事?」
我不會急著給建議,反而常常反問他們——你到底想要的是哪一種富足?
如果「財務」只是其中一種,那其他的呢?
你還記得怎樣的生活讓你有能量、有空間、有餘裕,甚至,有選擇權嗎?
五種財富,不是分類,而是提醒
Sahil Bloom 將人生中的財富分成五種:時間、人際關係、心理、身體、財務。
我很喜歡他說這不是五個分離的目標,而像五個調光器。
每一種都可以高低變化,沒有所謂的完美平衡,但你可以選擇調整。
以下是我對這五種財富的簡化筆記,也許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問句:
時間財富:你有沒有選擇「怎麼安排時間」的自由?
很多人以為時間自由就是少做一點事,但其實不是。
真正的時間財富,是你知道什麼值得你花時間、而你也有能力說「我選擇這樣花」。
Sahil Bloom 說:「這不是關於做得更少,而是關於做更多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
他的三個時間支柱我非常有感:
- 選擇的自由:不是把時間填滿,而是問自己:「我真的想把時間給這件事嗎?」
- 行程的主權:不是任誰能約就得見,是練習讓時間表長出你自己的樣子。
- 優先真正重要的事:不是都要做到,而是願意先做對你有意義的那件。
如果你常常覺得被日程綁架,也許該問的不是「我做得夠多嗎?」,而是「這是我想花時間活著的方式嗎?」
→ 你最近,有沒有哪件事,其實早該說「不」了?
→ 如果這週行事曆上的你,是一齣戲劇,那你是主角、跑龍套,還是根本沒出場?
→ 你願意為重要的人事,留一格空白嗎?還是寧可用「忙」來逃避面對?
→ 如果這個邀約是明天的事,你會答應嗎?還是先假裝訊息沒看到?
人際關係財富:你被誰照顧?又花力氣照顧了誰?
比起擴大人脈網絡,更關鍵的是「有沒有固定互動、相互支持的少數人」。
→ 你有哪些關係,總是讓你能鬆下來、做自己?
→ 你現在朋友圈裡,有幾個是可以「不用排隊也能進心房」的人?
→ 如果你出車禍了,會來醫院的那個人,你最近有密他一下嗎?
→ 你上次說「我懂你」是真心的,還是怕冷場的客套反應?
心理財富:你最近還有哪件事是「為自己好奇」而做的嗎?
不是為了成果,不是為了賺錢。
就是因為你想學、想問、想體驗。
→ 有沒有一件你願意空出時間、甚至忘記時間的事?
→ 你最近有什麼是「不是為了績效」而做的事嗎?還是已經連放空都在排進KPI了?
→ 如果辦一場「腦內馬拉松」,你的思緒是帶路的兔子,還是一路打岔的亂入角色?
身體財富:你感覺身體是你的夥伴,還是你的工具?
不是要成為健身達人,而是活得有體感。
比如你還能跳舞、還會流汗、還有胃口想吃早餐。
→ 你會怎麼照顧一個值得你陪伴很久的身體?
→ 你現在的體力,可以撐到80歲生日趴還跳一段舞嗎?還是連抬手夾菜都喘?
→ 你今天吃的,是讓未來的你感謝,還是報復現在的你?
→ 你是對身體說:「我們是一隊」;還是「你趕快好起來我還有報告要交」?
財務財富:你知道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要多少錢嗎?
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不能定義自己的「足夠」。
錢是工具,不是得分板。
→ 你花錢的方式,能不能反映你真正重視的價值?
→ 你現在的財務狀況,是足以自信按下「外送加價」的程度?
→ 你存錢,是為了能安心生活?還是只是怕未來版本的你罵你「當初太廢」?
→ 你刷卡的每一筆,都像是對人生投出的信任票?還是根本只是在壓抑壞情緒?
所謂「富足」,不只是你擁有了什麼,而是你有沒有覺得夠。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說真的,大部分人並不確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於是我們只好不斷追求「更多」,因為那比停下來面對「空」還輕鬆些。
但你可以不一樣。
你可以從現在開始,調整其中一盞你想點亮的「財富燈」。
不用一次五個全亮。
就從你最想聽見的那一個聲音開始。
給你的回望練習:
- 你曾經在什麼時刻感到最富足?那時的你擁有了什麼?
- 現在的你,哪一種財富最缺?哪一種其實早就很充足了,只是你沒發現?
- 如果這週只能選一個財富面向來投資,你會選哪一個?為什麼?
是邀請你用不一樣的語氣問自己:「我現在過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