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聽到 Death Grips 是在 2012 年,用破爛的筆電播放著〈Guillotine〉的MV,音質很糟,影片裡一個滿身刺青、神情憤怒的黑人男子坐在車裡對著鏡頭饒舌咆哮,背景則充滿白噪音。雖然影片拍攝和剪輯都非常業餘,卻有某種奇異的氛圍,一種說不上來的感受,但確實觸動了我內在某種原始的情緒和對樂團的興趣。
他們的聲音很難明確定義,因為作品多樣又分裂,大多數歌曲都融合了眼花撩亂的工業鼓組循環與野獸般的侵略性饒舌。他們依靠著網路成為邪典(cult)象徵,直到今天,Death Grips 仍在網路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一個極具破壞力、前衛創新又令人上癮的寫歌團體。而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將網路當作職涯跳板的敏銳方式。
Death Grips 的藝術意圖與行銷方式是一種共生關係,因此,我認為不應將兩者視為分離的概念,他們的做法明顯是對當今網路所帶來的「即時滿足」文化做出反擊,展現出某種龐克式的反抗態度,刻意製造「稀缺性」的空檔,透過極度不可預測性來創造品牌價值。這種特性同時加強了他們的藝術性與線上存在感。
自從首張作品《 Exmilitary 》推出後,Death Grips 就成了一個謎,他們神出鬼沒,試圖透過這樣保持關注與新鮮感,讓粉絲無法預測下一步:在發行首張專輯時,鼓手 Zach Hill 是唯一已知身分的團員;在第二與第三張專輯迅速推出後,他們突然噤聲一段時間,就在粉絲屏息等待的同時,YouTube 上開始出現一些詭異影片。
Zach Hill 和主唱 MC Ride 曾拒絕親自出席演出,而選擇透過 Skype 視訊與樂團同時演奏;樂團甚至有次完全未現身演出現場,而只是播放事先錄好的 CD,讓觀眾怒砸場地與樂器,這些行為毫無疑問在像 Reddit 等論壇掀起大量討論與爭議。

繼 2012 年的名作 《 The Money Store 》後,他們準備在同年推出續作 《 No Love Deep Web 》,廠牌 Epic 想延後至 2013 年發行,但他們不願遵從時,直接透過 BitTorrent 洩露專輯,再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如此行動瞬間引爆粉絲與主流媒體話題,他們毫不在意金錢得失,反倒節省了市場宣傳費用。

2013 年,他們又在《 Government Plates 》發行前幾天再次洩露,全套專輯無償放送,製造媒體熱潮。再一次,他們讓唱片市場的商業機制完全失靈 。廠牌忍無可忍,宣布與樂團解約,而他們也直接公佈 Epic 的信件,並對此回應:「哈哈哈哈哈哈哈,滾吧!」顯示他們極度反對唱片公司的控制與介入。
Hill 在 Pitchfork 訪問中吐露,他們的公開活動、影像拍攝、甚至錄音排程,「常跟月相對齊」 ,具體案例便是 《 Government Plates 》 於月亮盈凸期 92% 之際發行,象徵曝光度與完成度—彷彿暗示將以滿月亮相的「壓軸之作」即將出世 。
更離奇的是冰島藝術家 Björk 也自願成為他們專輯的合作人,提供聲音素材,這種出人意料的合作行動讓網路上的討論不斷升溫,展現了一種非主流但高度藝術化的吸睛策略。Beyoncé 和演員 Robert Pattinson 也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是 Death Grips 的粉絲。

由於他們行事詭譎且難以捉摸,再加上他們跨足多平台,收入來源也難以評估。他們的影片甚至此前沒有任何廣告,推測他們刻意不與 YouTube 合作營利。放眼當今音樂產業,真正賺錢的是現場演出與商品販售。所以我相信,Death Grips 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吸引粉絲實際走進演唱會現場。
儘管我們很難估算他們的財務狀況,也難以真正理解他們的存在方式,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並未賺進大把鈔票,或許足以維生,但並不屬於主流音樂圈的成功人士,但從媒體曝光與地下影響力來看,這套「不賺錢」的商模不僅成功維持熱度,也反諷了當今音樂產業對營收的焦慮 。也正因為他們如此不妥協、拒絕跟風,反而使他們在商業上脫穎而出,這是一種幾近悖論性的商業可行性,可以說他們是真正用迷因方式把自己帶進聚光燈下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