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7.23
**菲律賓稅率談判結果不如預期
*最終稅率為19%,比4月的17%上升、略低於7月9日的20%。*美國商品輸往菲律賓仍為零關稅,代表菲國市場開放程度高,但換得較高稅率,缺乏對美投資籌碼。
**印尼承諾開放市場換取19%關稅
*印尼對美國產品全面開放,取消99%關稅壁壘,美國商品可零關稅出口至印尼,印尼商品則須繳納19%。
*顯示印尼透過讓利來換取市場准入,與菲律賓情況類似,皆缺乏議價能力。
**越南處境尷尬,協議結果仍為20%關稅
*原以為可將稅率壓到11%,但川普公布仍維持20%,導致越南壓力回升。
**日韓貿易體系與台灣更為重疊,衝突潛在較大
*台灣與東南亞貿易體系差異大,直接競爭有限;但與日韓重疊性高,貿易政策變化影響更大。
**日本稅率為15%,換取巨額對美投資
*日本將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川普聲稱美國可獲90%利潤。
*具體條款不明,但日方僅解除部分貿易壁壘,未提到是否對美採取零關稅。
*若對等課徵15%,對日本出口商壓力較小,形同上架費。
*川普宣稱將創造數十萬工作機會,激勵日經上漲逾1.3%。
**汽車關稅談判結果未明,成最大變數
*目前輸美汽車若非美國組裝,需繳25%關稅。
*若談判納入汽車稅率,對日本車廠是大利多,特別是Subaru、Honda、Mazda、Nissan等市占率高的品牌。
*日本車商早已讓價維持市占,若稅率下調將進一步穩固地位。
**日本壟斷美低價車市場,南韓壓力增加
*美國最平價的10款新車中有9款來自日本與南韓,其中前三名皆為日本品牌。
*南韓尚未完成協議,面臨日本競爭壓力。
**關稅開放對日本本土產業與農民衝擊大
*大米進口開放可能影響日本70萬農戶票倉,自民黨保護政策面臨挑戰。
*牛肉、豬肉檢疫與內臟進口也將鬆綁,電動車補助統一化、美牛可能進入燒鳥市場,顯示日本食品市場受衝擊。
*非關稅壁壘鬆動與金融市場開放可能啟動。
未明言是否涉及保險與郵政市場,但依前次美方要求,後續有可能放鬆。
**日本國防支出預計提高,美日安保合作深化
*日本擁有全球最多美軍基地,包括橫田等15處以上,支出壓力大。
*未來可能提高國防預算分擔美軍駐日成本,影響東亞整體軍費結構,南韓、台灣、菲律賓也可能跟進。
**各國加速與美國協議談判以避免高額關稅
*目前各國與美國談判節奏加快,因為15%關稅已被視為可能的最終稅率。
*15%稅率不致引發股市崩跌,市場普遍可接受;若課至20%、25%則會造成壓力。
*馬來西亞希望稅率控制在15~18%,並低於印尼與越南。
**馬來西亞為爭取低關稅所做讓步
*承諾打擊半導體走私,改善與美國的貿易信任。
*延長美國電動車稅收減免政策,有利特斯拉。
*放寬電力、金融等敏感產業的外資持股限制。
*削減漁業補貼與非關稅壁壘。
*馬來西亞對台灣晶片下單量近期極高,也成美方重點關注國。
**泰國爭取較低稅率與提供交換條件
*談判接近完成,目標稅率降至19–20%。
*承諾避免成為東南亞最高稅率國家。
*提出增加進口美國農產品、LNG與波音飛機等方案。
*有意加入阿拉斯加LNG投資(這部分台灣中油已先行簽署備忘錄)。
**各國被迫快速讓步關稅談判,中國成為落後者
*第三國轉運出口策略遭各國表態反對,中國藉道出口受阻。
*墨西哥與越南出口占比明顯提升,反映供應鏈重組。
*歐盟、南韓、加拿大、日本與印度的出口比重則微幅下滑。
**日本15%關稅雖非極高,但取得實質效益。
*關稅負擔非全由美國消費者承擔,而是由進口商、製造商與消費者三方分擔。
*美國政府獲得關稅收入可支撐未來減稅計畫與財政平衡。
**各國未採取反制措施的原因
*美國GDP全球占比26.3%,雖非最高,但擁有技術與市場優勢。
*其他地區如歐盟、日本、印度等加總GDP雖超過美國,但彼此利益不同,難以組成反美聯盟。
*專利與技術依賴美國,例如台積電技術源自美方。
**川普借用戰國策策略:各個擊破
*如張儀策略,非一次性解決,而是逐國施壓。
*以 給甜頭+強壓力 手段使各國讓步,壓榨最大利益。
*與各國個別談判,鼓勵美商採購越南、印尼,降低對中國依賴。
**設廠選擇成為關稅考量重點
*由於出口國間互課關稅,使得在美國設廠反而更具稅務優勢。
*例如:台灣出口至日本需課稅,但台廠設於美國出口至日本則可免稅。
**民意壓力與囚徒困境的第二層挑戰
*優先與美談判可保出口與產業利益,卻容易被指責為屈辱外交。
*強硬抗美姿態反而在選舉中爭取民族主義與保守派支持。
*例如日本石破茂政府因強硬態度在參議院選舉中受益。
*加拿大與澳洲的大選中,反川普立場同樣獲得選民支持。
*形成兩難:對美讓步利經濟但損民意,抗美可得選票卻傷害實質利益。
**台灣與美國關稅談判對策與挑戰
*日本以5500億日圓投資作為籌碼爭取較低關稅,台灣雖有台積電1650億投資,但整體產業籌碼略遜。
*台灣無汽車關稅包袱,有利於談判,但整體投資金額難比日本,國力也較小。
*台幣升值被視為減少貿易順差的表態,有助於爭取較佳關稅待遇。
**台幣升值與外銷困境交錯
*台幣自5月以來升值顯著,近期回貶至29.3元,但整體升幅仍高。
*雖台幣升值有利於談判,但對出口產業造成財報壓力,需重新定價並加強避險。
*6月外銷訂單創新高,年增24.6%,對美國比重達35.1%,惟多數成長集中於特定產業。
**第二季產業財報壓力明顯
*台幣升值導致獲利預估下修約6%,ABF衰退18%、航太15%、自行車與電子零組件約12~14%、IC通路衰退52%。
*大立光為代表,雖股價低位跌幅有限,但獲利已顯著受壓。
**避險三大策略
*第一:借美元自救,因為美元貶值時可同步減損資產與負債,成本約7–8%,優於NDF避險成本近10%。
*第二:付款幣別改為美元,降低匯損風險。
*第三:將業外美元資產移轉至海外子公司,作為對美資本支出避險工具(如台積電模式)。
**台幣升值趨勢與政策觀察
*若聯準會進入降息循環,美元將持續走弱,台幣升值可能成為市場共識。
*台灣央行降息空間有限,短期內不易跟進,恐使台幣進一步升值。
*關注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理監事會議上的態度,若繼續維持高利率,將助長台幣升值預期。
**景氣週期與市場反應邏輯
*關稅協議利多若公布卻無反應,則代表市場提前反映完畢,可能反向修正。
*市場最終仍取決於基本面與週期波動,景氣擴張終將修正。
*情緒指標如VIX遲早反彈,須提防短線恐慌出現。
*後續應觀察關稅協議是否為短線拉抬,或能延伸出更多利多議題以驅動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