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一個被賦予了重大意義的日子即將到來。
這場關於罷免的激烈攻防,已不僅僅是針對特定個人的信任投票,它更像一場大型的「公民思辨壓力測試」,暴露出我們公共討論中,許多早已存在的病毒與漏洞。
今天,「黎明座標」不想告訴你該投給誰。
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為你的大腦緊急安裝一套「防火牆」,讓我們能清醒地穿越這場輿論風暴。
🔴第一層防護:識別「辯論病毒」,破解情緒操弄
無論你支持哪一方,這三種病毒,都可能已經悄悄感染了你,它們是理性討論的頭號殺手:
🦠病毒一:「稻草人攻擊」
症狀: 不攻擊對手的真實論點,而是攻擊一個被自己簡化、扭曲後,製造出來的「稻草人」。
戰場實例: 「支持罷免?你們就是想讓國會癱瘓,讓中共開心!」 vs. 「反對罷免?你們就是支持國令濫權,想把台灣變香港!」
🦠病毒二:「情緒勒索」
症狀: 用「忠誠」、「愛」、「背叛」等字眼,來取代你的獨立判斷。
戰場實例: 「身為一個愛台灣的人,你『必須』站出來罷免!」 vs. 「如果你投下罷免票,你就是背叛了民主!」
🦠病毒三:「滑坡謬誤」
症狀: 將一個單一事件,無限推導至一個災難性的、未必會發生的未來。
戰場實例: 「這次罷免如果過了,以後所有立委都會被清算!」 vs. 「這次罷免如果沒過,那國會就真的沒人能監督了!」
🟠第二層防護:審視你的「中立」,是理性還是鄉愿?
成功攔截了上述病毒後,我們還需要面對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在風暴之中,我們該如何安放自己的「中立」?
許多人相信,保持中立是一種美德。但我們必須問:
當一方的行為,已經開始挑戰民主制度的運作底線時(例如:癱瘓政府機能、模糊國家敵我界線),此刻的「中立」,是在守護客觀,還是在縱容破壞?
在失火的戲院裡,保持沉默,不是冷靜,而是對所有人的不負責任。在台灣當前的處境下,辨識誰在「點火」,誰在「滅火」,是每一位公民無法迴避的功課。
🟡第三層防護:掙脫「標籤監獄」,看見複雜的真實
然而,辨識的困難在於,認知作戰最擅長的就是「污染水源」,讓我們用簡單的標籤去思考。
「藍白」不等於「舔共」,其中有我們需要團結的「正藍軍」(少數)。
「綠營」也並非「純潔」,任何團體都可能出現投機者(少數)。
「美國」更不是「救世主」,它是優先考慮自身利益的帝國。
當我們用單一標籤去涵蓋整個群體時,我們就親手關上了理性對話的大門。
防火牆安裝完畢,然後呢?從「選邊站」到「做功課」
既然鄉愿式中立不可取,標籤化思考又太危險,我們該怎麼辦?
答案只有一個,也是最辛苦的一條路:放棄捷徑,回歸常識,親手查證。
「黎明座標」在此提出一個具體的行動呼籲:
1.關掉政論節目與社群懶人包,打開立法院的官方網站。 去看你想罷免(或不想罷免)的立委,他的完整發言記錄與表決紀錄。第一手資料,遠比任何名嘴的轉述更重要。
2.區分「個人言行」與「議事攻防」。 他是單純地「舔共失言」,還是正在透過「議事規則」,實質地削弱台灣的防衛能力?
3.思考「罷免的漣漪效應」。 投下同意票,除了能移除一位不適任的立委,是否也可能在無形中,加劇社會對立,甚至打擊到我們需要團結的力量?這個代價,我們是否願意承受?
最終,你的那一票,不應基於任何政黨的號令,也不應基於對任何標籤的恐懼。
它應該基於你親手查證後的事實,基於你對台灣民主未來的深思熟慮。
這很難,也很累。
但這,就是身為一個清醒公民,我們無可迴避的、光榮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