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每個人小時候,或許都曾有個畫畫夢?
那時候的我們,在滿滿的勞作課裡,把顏料塗得滿紙都是。畫面裡的樹可以長出角,獅子會飛、鯨魚住在天上,一切都沒有限制。畫畫是快樂的、自由的、是自己跟世界說話的方法。
但不知何時開始,畫畫這件事變了樣。變得有標準、有好壞、有名次。至少對我來說,當我發覺比賽得名的都是細緻寫實畫法時,便對自己說「或許我不會畫畫吧?」,也因此默默放下了畫筆。
作者 Hank 的故事很類似,卻又截然不同。他從小就是愛畫畫的人,畫著畫著,也畫到了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照理來說,這應該是一條「會畫畫的人」的典型道路吧?但越是往專業靠近,他越覺得自己不夠好——身邊高手如雲、筆觸精細、畫技高超,而他在比較中逐漸失去了信心。
原來,即便是「正牌」美術系學生,也可能在壓力下懷疑自己,把畫筆丟到角落。
Hank 畢業後嘗試過動畫設計、影視專案、接案插畫等,走的是一條在畫圖邊緣晃來晃去的路。某天,他拿起黑色原子筆,開始在筆記本上隨手亂畫,一切卻迎來了轉機。
那不是一張完美素描,也沒有結構或光影

他亂塗亂畫地,畫了張「醜塗鴉」,卻意外讓他重新找到與畫畫之間的關係。
《這不是一本畫畫書》Hank 破題法的強調了:這本書不教繪畫技法,不講美學理論,更沒有什麼人體比例或色彩學。它更像是一本故事書,用輕鬆又誠實的文字,記錄Hank 從恐懼中再次拿回筆的旅程——包括他怎麼從「畫得不夠好」的想法,走到「畫得很醜但快樂」。
書的章節其實不明確,不是傳統那種一章一主題的寫法,比較像一連串繪畫與心理的片段記錄。大多篇幅是他的內在對話、自我鼓勵,以及回到當下、重新觀察生活的練習。每個段落的結尾,還會放上一個小練習,像是:
- 畫出或大或小、或扁或圓、不同造型的臉。
- 在方格內隨意化出不同圖騰,試著畫到一百種,再把這個圖騰拿來畫成一棵樹。
這些練習看似「亂畫」,其實都有一個重點:
觀察生活,不怕畫醜,專注當下,跟自己玩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適合從 0 到 1、想畫畫但遲遲沒動筆的人。你不用準備畫筆、水彩或出去找畫室。一枝原子筆、一本筆記本就夠了。你甚至不用會畫畫,因為這本書想告訴你的不是「畫得好不好」,而是「你永遠可以畫」。
老實說,對我這種已經在畫室自由奔放一陣子的人來說,這本書有點太基礎了。讀到後面,我會期待更多關於觀察力的細節、構圖的轉譯,或是創作過程中與情緒相處的經驗。但,或許 Hank 真正透過書本想做的就只是 —— 陪你走過最開始、最容易放棄的那段。
不論你現在是剛開始畫畫,還是已經畫了一陣子,《這不是一本畫畫書》都像一個簡單卻溫柔的提醒:我們之所以畫畫,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畫得好,而是為了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
放下畫得好不好的執著,拿起筆,畫你想畫的吧。
看完這本書,我保證,你會不知不覺的想要「現在、立刻、馬上」就開始畫。
**本文同步刊登於 Pubu 書評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