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體驗生態瓶呢?喜歡綠意盎然,但不太會照顧植物。喜歡欣賞大自然,但深怕小蟲子出沒。於是,生態瓶成為我挑戰綠手指的目標。
這是Sunny第二次製作與照顧生態瓶。
記得第一次體驗,是疫情期間,自網路購買手作包,到貨後在家自行組裝,看著說明書、店家附上的教學影片,一步一步的完成,感覺好玩、有趣,但是植物零零落落,似乎因為運送過程太熱太悶,好像長得特別瘦弱,幾天後瓶內出現大量水氣,似乎無法自己循環,所以我便把瓶蓋打開,讓生態瓶自己循環的理想,變成一般花盆。如今已是雜草叢生了。
近期,因為想再挑戰一次生態瓶手作,嘗試在花藝師的引導下製作,期待較高的成功率。
以下分享Sunny此次製作生態瓶的過程、心得、得到的小啓發。
一、製作過程
跟著花藝師的引導,在玻璃瓶中放入石頭、水苔、泥土,接著依照自己喜好排列3種植物,從高至低,一株一株的「種入」玻璃瓶中的泥土。
再來鋪上苔蘚、放入裝飾品,最後用噴霧瓶噴純水,直到水苔呈現濕漉漉的色澤,最後的最後,用紙巾擦拭玻璃瓶身,就大功告成囉。
二、心情
(一)認真又友善的花藝師老闆
組裝時,很好玩、很有趣,花藝師老闆也很友善,與我們分享許多故事。
老闆本人的故事很特別,令Sunny印象深刻。
老闆以前是電台節目的活動企劃,工作壓力大,後來在北海道旅遊時,發現薰衣草很美麗、植物力量很療癒,回臺灣後開始利用閒暇時間參加花藝課、插花課,後來玩出興趣,決定報考荷蘭花藝師,在經過數年後,順利成為花藝師了。現在的工作是開一間花藝工作室,靠著接案客製化花束、婚禮典禮展覽佈置、手作教學為業,支撐她的夢想。
是個很有趣的故事,也很勵志、值得鼓勵的故事,把興趣夢想變成自己的專業和工作,感覺花藝師老闆過得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
現實生活中是理性與感性兼具,能夠把興趣當飯吃,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夢想的感性,但是對於眼前這位花藝師老闆,透過一次次的探索與耕耘,最終成為真實的理性,讓她活成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二)生態瓶還好嗎
回到生態瓶身上,Sunny 當天製作的生態瓶本尊,已經來到我家1個多月了。
最初的幾天,我經常關注生態瓶,看起來好好的,我就放心觀察。
再來的第二週,生態瓶也因為瓶中水氣太多、雲霧繚繞,所以我把瓶子打開來了,透氣幾天後,再把瓶蓋關好。
不料瓶中又迅速聚集了水氣,水氣充足到我看不見植物了,所以我再次打開把瓶蓋,這次決定第二次讓生態瓶成為普通花盆了。
但是,植物似乎缺乏陽光,已經呈現彎曲狀態,於是我把整瓶生態瓶置於陽台平面上,讓陽光普照滋養植物。
然而,過了幾天,發現其中一株紫色植物已經縮水掛在豆豆龍頭上了,呈現乾枯扁平的氣息,似乎成了枯葉。
近日再看,發現所有紫色植株都已經躺平了,泥土表層的苔蘚色澤也從翠綠轉為枯黃,絲毫沒有因為澆水、陽光而活起來。
趁全軍覆沒之前,Sunny趕緊提筆寫下這次的生態瓶手作經驗,好好紀錄一下自己精心動手做的生態瓶。
三、得到的小啓發
這次的體驗,除了接觸綠意帶給我的喜悅外,我也發現理性與感性,是很奇妙的心境。
生態瓶手作的前後,恰巧與朋友聊到面對挑戰時的性格。
記得當天,朋友問我:「妳覺得自己是感性的人?還是理性的人?」
我當下的回答是,「期許自己做個理性的人,能夠就事論事,有效率有節奏的,把事情不帶情感的完成。」
然而,如今看看自己親手製作的生態瓶,似乎發現當中的感性。我喜歡生態瓶的綠意盎然是感性、不喜歡費時照顧和看見小蟲是理性。
而現實生活中,生態瓶從自成循環系統,到成為普通的花盆,這個情境似乎在提醒我,理性與感性要兼具,嘗試過就足夠了,也許「天然」植物的互動,例如走入大自然,才是最真實的植物樣貌。
[總結]
我想,理性與感性是無法擇一而終的,可以期待自己成為某種類型的人,但是也要忠於內心的自己,要透過不斷的探索,來更認識自己。
也許人人不同,自己的理性感性,都有背景因素或是想要自己長成的樣子,但是沒有對錯、無需判斷、不做比較,只要忠於自己的本心,好好享受每一個當下,這樣就足夠了。
記得《大人學選擇》書中提到,「對於可改變的事情,我們要盡力而為。對於不可改變的事情,我們要坦然放手。」
例如,我有好好照顧生態瓶,也有澆水、拿生態瓶去曬太陽,這是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但是生態瓶裡的植物,最後是否會一命嗚呼、全軍覆沒,就是我無法改變的事情,只能坦然放手了。
或許這就是理性與感性同時兼具,可以帶來的喜悅。
理性上,把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完成,感性上,把不可控的事情放手,這或許就是可以得到喜悅的時刻。
最後🎉🎉~祝福讀者們都從手作中得到喜悅,也可以忠於自己可改變的事情,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都放手,並且從中得到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喜悅。
後記:我的生態瓶由家人接手了,取出乾枯躺平的紫色植物,種入新植物讓裡面比較熱鬧一些,不知後續發展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