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誰 ?
大家好,我是Jason
首先跟各位自我介紹 ! 我是名特斯拉的長期投資人,平常出沒在Instagram,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
我的專長是價值投資,擅長從質性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個股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在我這裡看不見任何技術面、籌碼面的資訊,這與我的信仰不符。舉凡閱讀財報、新聞內容判別及分析、中長期趨勢判斷都是我擅長的領域。

二、前言
有鑒於特斯拉的本益比破百倍,而財報數據本身僅能體現過去的經營數據,代表多數人更在意的是特斯拉的後續營運方針(Robotaxi、Optimus),而對於既有業務則是選擇性健忘,因此本篇會著重在三大重點:
- 閱讀財報數據後,值得分享的內容
- 在經過因大美麗而跟川投顧大吵一架的一季後,我對特斯拉的後續營運看法
- 吃了電話會議中的好吃大餅後的思考
而做個簡單的財報總結,我認為本季的簡評:
可以接受的數據成果,但我以為電話會議會提及更多關於Robotaxi擴張的計畫。

三、有趣的財報數據
a. 載入史冊的一季
我認為本季是特斯拉近五年來最令人興奮的季度!而他們也給了自己這樣的評價:
2025年第二季是特斯拉歷史上的轉捩點:我們從引領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產業轉型,成為人工智慧、機器人和相關服務的領導者。
特斯拉在本季實現了:
- 在奧斯汀部分區域推出 Robotaxi 服務(正式跨入Lv4自動駕駛領域)
- 首次完成自動交付服務(車子從工廠生產完,自動開到客戶家)
- 上海Megapack工廠產品的首次部署(進入高速成長期)
特斯拉正在用很不起眼的方式進行獲利的巨大轉型:隨著既有的電車業務在Gen2車款(3、Y)已取得階段性的成功並遇到瓶頸,擺在我們面前的剩兩條路:
- 推出更新更便宜的產品,保持客戶新鮮感和擴增客群
- 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
顯然特斯拉是兩者都想要!當初承諾的平價車款仍預計於今年推出(只是稍微延後),且Cybercab和Semi則是明年初開始量產,而FSD的成熟顯然是對於自家產品提高科技感等附加價值的最佳方式,FSD往中國和歐洲等美洲外的市場擴張只是卡在監管的問題,而非技術。
b. 成長的平緩期
當然我們目前仍處在成長的平緩期中,而平緩期就必須承擔實際獲利數據的平庸。
為了展望更遙遠的未來,我們勢必得犧牲一點現在,特斯拉本季僅取得4.1%的營業利益率,這還是在儲能業務取得突破性的30.33%毛利率及8.46億毛利潤的情況下,特斯拉說明了減少的原因:
- 監理信貸收入下降
- 受人工智慧和其他研發項目推動,營運費用(不包括重組和軟體成本控制)增加
- 汽車交車量下降
- 軟體成本控制增加
監管信貸的收入下降趨勢持續存在,我想隨著川普政府對於相關硬性規定的放寬,以及全球電動車生產量的提高,這塊收入的下降趨勢會持續存在,直至消失。
躺著賺錢的時間已經過了。
而儘管收入下降,本季在研發投入上卻花了15.89億,與去年同期相比逆勢成長了48%!代表公司著眼於未來的發展,而非現在的盈餘保留。
頂尖的AI人才是非常非常稀缺的,我們接下來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將寶貴的人才留在特斯拉,可以稍微關注費用即可,我是不擔心特斯拉的研發投入狀況,事實就是頂尖人才們正在瘋狂加班試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真實世界模型,幾億美元的代價還算付得起。
但數據派仍須對此數據觀察一下,畢竟在獲利減少的現況下,每一億的額外支出都會對財報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過度的擴張仍須反思錢是否花的必要。
而本季資本支出僅23.94億,整個上半年才不到40億!而隨著下半年的銷售及收入回溫,如果特斯拉想保持百億以上的資本支出的話,可預期下半年會有挺瘋狂的資本支出擴張。

c. 儲能業務已成為要角
隨著AI世界的到來,不久後世界會進入能源資源爭奪的時代!如果沒有能源,晶片也只是電子垃圾而已。
天曉得未來幾年我們會不會面臨類似於.com泡沫般的AI泡沫?但很明確的是AI真真實實地在改變你我的人生,包括本篇文章儘管一字一句皆出自我手,但多數的數據統整和迅速分析(要人五點半起床就針對一堆數據進行大量思考是很累的XD)我已經交由AI去替我初步統整,真的無法想像未來世界會有多便利!人類只要負責最核心的價值產出即可。
特斯拉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為此佈局,本季能源交付量達9.6Gwh,而這可能將只是未來幾年最低的數字!在加州Lathrop廠產能滿載、上海儲能開始產能爬坡、德州儲能開始動土興建(我想第四座也即將到來),且毛利率持續維持高檔的當下,你實在很難不對本業務產生樂觀情緒。
我想在近3年內,該業務要取得年化30~50%的成長,早就是可預期的事。

四、曇花一現的忘年之交
a. 愛情來得快退的也快
如果去年底的時候你跟我說:「川普和馬斯克個性根本不合,很快就會決裂。」
我會笑著說:你是對的,但我猜還可以撐一陣子。
根本沒有人能想到他們兩個的塑料友情會毀得那麼快,始料未及哈哈。
反正既然成為陌生人了,就想想後續該怎麼應對吧~
本篇不打算提大美麗的細節,我想大家上Grok可以查到比我更詳細的內容,我只談和川普決裂的馬斯克該如何繼續經營他的公司,而對於投資人的我們該如何思考?
先談談特斯拉/馬斯克對於川普的利用價值:
- 高度美國製造
- 在新能源能彎道超車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
確實在決裂後,我們或許很難再期待特斯拉取得什麼「特權」,但如同朱曉彤幾年前在評論特斯拉對中國政府的價值時說過的「只要我們持續保有利用價值,就不需要擔心太多」,我想這段話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現在。
川普的核心主軸就是「製造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以及在經濟戰爭白熱化的新時代,取得在未來50年仍能保持美國霸權的技術資本。
而很明顯,特斯拉是一家與川普政治利益高度綁定的公司!特斯拉興,川普自然也興。
因此儘管市場風波不斷,我也不會因為他們兩個老屁孩的關係變好或變壞而改變對特斯拉的看法,終究公司還是以技術為根基。
或許我們會因為短期的不放行而稍被干擾,但長期美國終將需要放寬對於自動駕駛的限制(當數據能證明自動駕駛的安全性,那選擇不開放的主管機關就是在間接殺人);
或許我們會因為短期碳權收入減少而蒙受損失,但長期來說全球朝向可持續能源/淨零碳排的趨勢是不可逆的。秩序會因此重構,但勝者是誰很難改變。
總結來說:除非馬斯克被暗殺,或者辭去CEO職位去專心當美國黨主席,否則一切的政治雜音都是加倉的好機會,五年後不會有人記得這些無聊的事。
老實說我已經對相關的政治雜音感到厭煩了,現在連關注都懶。只慶幸自己還能在這個技術奇點爆發前用這麼白癡好判斷的下跌理由來加倉,謝謝韭菜們的幫忙。

b. 後續的想法
近期也公布了不少國家的關稅政策,雖然川普的行動看似魯莽,但他倒是真的對僵化已久的世界經濟秩序來了套組合重拳!
我認為特斯拉過去在美國(尤其德州總部和內華達工廠)的投入是非常精準的,而接下來:
- 應該在美國本土和上海工廠加倍投入
- 各大洲超級工廠就自給自足就好
我想關稅政策最後只會有中國和他的快樂夥伴們不會太配合,那我想在中美兩國都保有生產力的特斯拉能具有比較大的彈性。
但這終究是在現有經濟基礎下做出的判斷,我想在FSD、Robotaxi和Optimus的新世界中,或許已經繁榮到不需要去煩惱這些枝微末節的小事。

五、電話會議重點思考
a. FSD能帶來的改變
我想能讀到這裡的讀者應該能有個共識:全自動駕駛技術將對特斯拉的敘事性推向史詩級的高度。以下是幾個電話會議關於FSD的摘要:
- 即將在歐洲和中國推出,而年底美國部分城市將解鎖Unsupervised FSD
- HW5將於26年底推出(但第一代Cybercab是26年初)
- HW4的極限至少還可以擴充10倍參數量
- 終於完成了承諾推出的Robotaxi服務
我已經反覆給出我的觀點:我認為FSD在技術上已經翻閱了最困難的一座大山,剩下的任務只有持續的試錯、擴充算力以及讓用戶提供反饋(數據)。
現在FSD已經進入成功的正向循環,現阻礙其倍數成長的只有各地監管是否鬆綁,但取得突破口只是時間問題,巧的是長期投資的我最不缺乏的就是耐心。
我認為要靠一般用戶大規模提高FSD選配率顯然是不切實際的!FSD並不是一套很平價的產品,尤其我們逐步往低消費能力的客群下移,那顯然是他們無法負擔的。
FSD想要大規模選配,最可靠的還是依靠其無與倫比的盈利能力,也就是Robotaxi。
當用戶可以靠推出自己的Robotaxi來盈利時,FSD就能從一套帶來生活便利的軟體搖身一變成一套盈利產品。
消費產品看的是自身負擔能力及需求度的均衡,而盈利產品看的是資本報酬率。當扣除車價、軟體及平台費用後用戶仍能從購買Robotaxi車輛中取得不錯的回報時,購買特斯拉車輛則成為一門好賺錢的生意,自然不愁銷售量。
舉例來說:
假設一台Model 3+FSD系統需要200萬台幣,但每年可以帶給你約20萬的淨利,那也是10%的淨利率!那如果我部署10台、50台甚至100台呢?
反過來說,如果我只是一般用戶,車價都要170萬了,我不一定會願意買一套價值不菲的軟體來「幫助」我開車,因為我自己也會開車,吸引力並沒有高到「非選配不可」。
而以上提的都只是很純粹的將FSD綁定在車子的應用上,但我從頭到尾都認為FSD是一套解決真實世界人工智能的通用方案,解決了FSD等於解決了Optimus的視覺問題,但這部分的說明又是一篇文章的篇幅,我就不再贅述。

b. Optimus
前陣子特斯拉在LA開的餐廳正式啟動營運!而Optimus已在裡面充當爆米花服務生,我覺得真的是挺不真實的有趣畫面!
馬斯克於電話會議說:Optimus第三代機型將於年底發佈,並於26年正式量產。
如果之前的計畫不變,代表除了少量第一批在特斯拉服務的Optimus會是二代機型外,第三代將是正式投產販售的版本,可以期待一下效能和運作流暢度。
相比起第一代的試錯機型,顯然二代機的曝光度高非常多,特斯拉在任何場合幾乎都帶著它出席,儼然是整個集團的心頭肉,而如果我們目前在FSD及機器人實驗室取得的數據量僅可以讓二代機做出目前雖緩慢但仍算正確的工作,那我們必須去特別關注第三代能夠帶來什麼樣實質的工作幫助。
至少可以確定手部大概率會配上之前10/10秀出來的那隻機械手臂,而針對特定工作的速度勢必要再提升,並且提高移動速度。
之前馬斯克針對產品開發提出觀點:一套產品大概需要到第三代才會比較成熟。
馬斯克:第一代產品通常是概念驗證,第二代會改進初始設計的缺陷,但往往到第三代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的穩定、性能的優化以及市場的接受度。
例如:
- 在特斯拉的產品線中,Model S 和 Model X 是第一代產品,Model 3 和 Model Y 作為後續車型則更為成熟,結合了前幾代的經驗教訓。
- 在 SpaceX,獵鷹1號(Falcon 1)是早期試驗火箭,而獵鷹9號(Falcon 9)經過多次迭代後成為可靠的商業運載工具。
所以依照這規則,我們必須要格外關注Optimus的泛用情況,當然這將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而不成熟前都可以在特斯拉的工廠內回收使用,減少賣給客戶卻衍生出源源不斷的困擾。
但量產已經是預期中的事,現在甚至早已在Fremont廠進行產線測試!接下來幾年內我們大概可以看到以下幾件事,而這也是特斯拉量產的黃金方程式:
- 先在德州總部進行2~3條產線的生產
- 找到可泛用的生產方式後,正式宣佈興建工廠
- 工廠產能爬坡順利,宣布下一座工廠位置
- 新工廠正式投產!而第一座工廠也達滿載,並正式宣布第三座工廠
根據儲能工廠的擴張速度,1~4大概需要花5年的時間,所以老馬今晨說的:
如果我們 5 年內每月不能生產大約 10 萬台擎天柱機器人,我會感到震驚。
我認為在執行上有一定難度,除非組裝機器人像組裝玩具一樣簡單,但不是不可能。

六、總結
本篇文章大概寫了大概兩小時,寫完後終於打開APP看了一下:盤後跌了4.4%。
哈哈,似乎也是一個不意外的結果~
老實說這一季的結論就挺平凡的,基本上都是已知的事情:平緩期、推出史詩級的服務Robotaxi、Optimus發展順利、新車款生產計畫不變。
但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大餅嗎?我想也不需要。
只要特斯拉好好執行上述事項,這樣的估值膨脹其實就夠我們財富自由了!
反過來說,今日的平淡無奇又何嘗不是昨日的大餅呢?我們真的還需要新的刺激嗎?
沒有感覺令人興奮的大餅,是因為我們正在逐步填滿過去特斯拉給我們的期待!
無論是正式跨入LV3的Unsupervised FSD、還是能改變出行規則的Robotaxi,甚至是重構人類社會的Optimus,都是過去十年來在對未來感到迷茫時,馬斯克在黑暗中為我們點亮的一盞明燈,也是明確能改變世界的技術奇點。
說大話相對容易, 但改變的過程卻是漫長且備受質疑的。
多少人質疑純視覺的可行性,認為自動駕駛沒有光達來輔助怎麼可能達到;多少人質疑Robotaxi的擴張速度,認為各地的監管及駕駛習慣會摧毀特斯拉所畫的大餅,更別提有多少人現在對人形機器人嗤之以鼻。
而特斯拉一步一步證明第一性原理的實用性,一步一步將你我在十年前連想像都沒有勇氣的世界成為真實。
講到這些就心潮澎湃,但我想能看到這裡的讀者一定懂為什麼我如此興奮,這是長期投資者的浪漫,我想多數世人的平凡讓他們無法體會這種感動。
記住我下面的話,我的文章都不會刪更不會更改一字一句。
「2025年是特斯拉這家公司載入史冊的關鍵年,股市不是他們能片面影響的,但技術可以。千萬不要在現在這個技術突破的關鍵點因為市場的起起伏伏而賣股,否則你會用一輩子去後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