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Jason
我的專長是價值投資,擅長從質性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個股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在我這裡看不見任何技術面、籌碼面的資訊,這與我的信仰不符。舉凡閱讀財報、新聞內容判別及分析、中長期趨勢判斷都是我擅長的領域。
馬斯克於近日的員工大會進行了約一小時的訪談,值得大家花時間去聆聽
儘管近期因DOGE導致全美各地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彈,進而影響特斯拉股價,但老馬本身的心情看起來還不錯!
可能是他真的對未來的美好充滿期待吧!真心希望他能夠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尤其是注意安全,失去他的話對特斯拉和人類社會來說都是毀天滅地的打擊。
基本上在他對未來的富足世界中,特斯拉的角色就是:
藉此,一個可持續富足的世界齒輪就可以轉動了
由於他在會議中談論的內容意義深遠,光看重點摘要其實就是另一個好吃的大餅,本篇我想要抓幾個比較重要的重點(FSD、Cybercab、Optimus),以及他對持有特斯拉股票的看法,並以下述方式來討論:
網路上應該都有不少摘要,我就不重複贅述了!我會將不同段但說同件事的內容擺在一起,方便文章的簡潔,以下是他的想法:
由於本篇的主題龐大,我想我會將三個主題分成三篇去談,這篇就先談FSD,希望大家會喜歡
那以下正文開始~
隨著我們在2024年初推出採用端到端的FSD後,「絲滑」、「像人類」幾乎就成了FSD的代名詞(別忘記V11版以前,我們都還會遇到幻影煞車等不順暢的使用體驗)。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自動駕駛技術的成功早已是囊中之物,但該如何將此成功轉化成利潤?特斯拉將在六月於德州推出畫餅許久的無人計程車(Robotaxi)業務,我想就會是這件事的解答。
多年前老馬曾說:自動駕駛的成功與否無非就是追求99%後面有多少個9?
根據GROK提供之數據,2024年全球約有16-18億輛車,平均每日總行駛里程約600億公里,約250萬公里會產生一次事故,每日產生24000筆事故(擦撞就算)。儘管FSD預計於今年中就能達到人類駕駛的安全性,並在未來比人類安全十倍!但如果把行駛里程放大,每日恐仍產生2400筆事故,而這對想要創造大規模車隊,卻經常處於風口浪尖的TESLA來說絕對是不可承受的。
因此,比人類安全十倍絕對不會是終點,好處是AI的進步以目前來說幾乎可以說是沒有極限,如果我們能將FSD的事故率降至10的負10次方(安全性99.99999999%),以全球每日六次的事故來說幾乎就是0事故,而且幾乎可以篤定只是擦傷,不會有人倫悲劇。
會議中老馬給出了相關預測:我認為5年內,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將無處不在
老實說過去多數人(包括我)都在FSD這件事上過於樂觀了,我們高估了消費者對於一項可以將開車時間節省下來的技術的需求,因為多數人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值錢。
當初我們都認為:隨著FSD的技術突破,FSD的售價將逐步提高,甚至最終將價值每套十萬美元,因為相比起聘請司機,購買FSD軟體的價格明顯更實惠。
但多數人根本沒有請司機的經驗,也不需要請司機,因為開車是一項人人都能具備的技術,想到自己開車就能省下好幾萬美元的軟體購買費,似乎自己開車也成了一種賺錢方式。
人心是難以理解,但同時又很好理解的。
如何讓消費者願意花大錢買單一套昂貴的軟體?讓它成為一項能賺錢的事
一台自用車用5年,我卻花10萬美元買一套FSD,等於一年要多花2萬,顯然是不合理的消費;但營業車一樣用5年,雖然得多花10萬美元買一套FSD,但它可以幫我創造15萬美元的收入,顯然是一筆成功的投資,而且有資本條件的還會選擇多買幾台讓收入倍增。
因此,我們不該再執著於消費者的訂閱率,因為這還需要考量消費者的可負擔性,後續的商業運營模式才是FSD購買率大幅提升的關鍵。
而在我看來,目前AI的發展還只是非常初期的階段,FSD在算力上的支援只會越來越多。以未來來看,現在的FSD就是最弱的版本;而在技術上,從各家對手從多傳感器+高精地圖的方案逐步用腳投票轉變成純視覺,你就知道我們又一次賭對了。
FSD是一項喊了十年的技術,終於隨著AI技術的噴發,我們終於迎來如端到端般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
目前特斯拉對於端到端技術非常保護,取消了過去幾年例行舉辦的AI DAY避免被友商「致敬」,我想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而目前特斯拉已經私下提供員工「有監督式」的Robotaxi服務,也就是由員工坐在駕駛位操控啟用了「監督版FSD」的特斯拉,提供計程車服務給內部員工。所以我們可以說:特斯拉已經在提供出行服務,只是礙於目前的版本是「監督版FSD」。
而特斯拉也將在2025年推出「無監督版FSD」,簡單來說就是真正的無人駕駛,至少是Lv3以上的自動駕駛等級。
十年的確是非常漫長,也逐漸沖散了當初吃大餅時對未來的憧憬,但我們現在是真的和這個目標僅咫尺之遙 ! 請別忘了Unsupervised FSD代表什麼 :
從核心來說,其實自動駕駛只會是"AI視覺"的其中一項應用,就如同開車只是我們人眼的其中一項應用一樣,真正有價值的是視覺AI的算法。
當我們能證明透過深度學習+平易近人的鏡頭就能實現AI的視覺時,我們才真的開始打開了AI這個神奇魔盒,否則目前的應用都仍處於虛擬世界中,很難跳躍至真實世界。
而當我們實現了FSD,自然也意味著我們實現了Optimus的眼睛,而這等第三篇再談。
加上目前特斯拉已經官宣:6月起將從奧斯丁開始啟用無人計程車Robotaxi,因此我想這件事是近到可以被拉上檯面討論的階段,十分真實。
而目前預計加州將是下一個啟用該服務的地區,可能會在今年底。
由於無人計程車是需要和當地政府進行大量溝通的,因此可以預期初期推廣速度並不會太快,但我想會比特斯拉的保險業務再快一點。
但可以預期在接下來1~2年內我們將取得重大突破,即將對友商Waymo彎道超車,而這也是採用高精地圖的廠商終究會面對的難題:終於吃光了多傳感器的紅利,還要繼續堅持嗎?
Waymo也能透過砸錢來加入大城市的無人計程車市場,反正大城市就佔七成以上的出行需求;中國廠商也能透過各種技術蒸餾來得到不凡的自動駕駛效果。那特斯拉的核心優勢在哪?
儘管特斯拉自詡為AI公司,但製造才是特斯拉能保有一切優勢的核心!
Waymo的車是和Jaguar合作的,絕對不可能像特斯拉一樣設計一台為跑無人計程車而生的車輛(Waymo都無人駕駛了,還需要前座嗎?),拿四門的車來載兩人,就沒辦法像Cybercab一樣高效。
過去的20年全球化主義興起,或許歐美玩這套鎖定技術並且外包製造的遊戲還能玩下去,但隨著全球化已死且各國保護主義興起,能保有自身的製造技術更顯難能可貴。
而無人計程車想取代真人計程車,最重要的就是在扣除了人力成本後,成本到底能夠多接近消費者自行擁車和開車?
如果Waymo在價格和uber接近的狀況下都能取得不凡市占,更何況是Tesla。
馬斯克在員工大會再次重申:特斯拉和SpaceX仍是全美最頂尖求職者最嚮往的公司。
我認為一家公司以人為本。當一家公司能夠吸引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加盟,那它們推出的產品勢必是全球最頂尖的產品,這是真理請不要懷疑。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車廠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追趕」特斯拉,但他們無法「超越」特斯拉,因為他們永遠是模仿者、追隨者,而不是開創者。
無惡意,但這是民族特色和價值觀體現的結果,西方世界就是擅長0到1的創作,所以世界級的大公司都在歐美,或許中國人擅長1到100的擴張,但沒有人幫忙做0到1的開創,中國人後面就很難發揮。
你可以不認同,或者是找出其他論點來反駁我前兩點,但歐美透過重重禁令封鎖中國取得先進製程和最頂級的算力設備是鐵錚錚的事實。
或許Deepseek能抄一點小路取得一點成果,但目前的AI仍要靠大量的超算中心進行訓練也是不爭的事實。
前半段80%的路或許還可以用二流和偷渡顯卡稍微追趕,但後面20%的訓練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而特斯拉不但在德州南側建設了預計在未來成為全球前五超算中心的Cortex,以及自研的Dojo晶片(Elon表示目前Dojo1佔目前訓練量的5%,而Dojo二代將比一代強十倍),特斯拉在超算中心是玩真的,今年預計會再投入50~100億美元在其中,這是只有全球頂尖企業才玩得起的領域,光是進入門檻就打趴不少新能源公司。
你可以質疑特斯拉車在競爭激烈的車市中很難賣好,那是因為你只把它當成車在比較,
但當你把AI列入考量範圍後,你會發現沒有一家公司能像特斯拉以上述三項綜合性的優勢來提供一項出行產品。
所以老馬說:在自動駕駛領域,我拿著望遠鏡都看不到第二名。
我很嚴肅的告訴你,在綜合以上優勢後這恐怕是真的。
下篇會談論Cybercab的競爭優勢,有興趣的人可以持續收看
小提示:我認為Cybercab的發佈,會將FSD和Robotaxi的重要性推向史無前例的高點!
這絕對不是單純推出一款平價車來跑無人計程車這麼簡單,如果這麼簡單我們就推出丐版Model 3就好了!
尤其是練功五六年,久到已經沒有人在意的4680電池,4680的成功將解放束縛住Cybercab的最後一道難關,超便宜的車價+投報率超高的無人計程車生意讓讓電動車徹底超越油車,最終化繭羽化成蝴蝶!
我們將在2030年前迎來目前的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世界:路上無處不在的無人計程車、車子成了如同手機般的新型終端工具、出行的成本低廉到無法想像
一切只要Cybercab和FSD順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