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或許不在於我們懂得太少,而在於我們高估了自己意志力的能耐。
有一位作風誠懇的基金經理人Guy Spier,他不像典型的投資大師那樣總是散發著無比的自信,反而時常坦誠自己的脆弱與掙扎。他做過一個在外人看來有些奇怪的決定,在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搬離機會遍地的金融中心,定居到一個被他自己形容為「無聊」的國家瑞士。這個看似不合常理的舉動,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套極為深刻的投資生存哲學。
接下來,我們將藉由這個故事所延伸出的思考,一步步拆解如何為自己建立一個不只關乎選股,更關乎「生存」與「心性」的完整投資框架。
第一層:打造你的「瑞士」——為何環境比意志力更重要?
那位基金經理人坦言自己是個「腦袋混亂」的人,像紐約那樣充滿無限機會與刺激的環境,雖然能激發靈感,卻也同時讓他的神經系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最終變成一團難以收拾的亂麻。他發現自己需要一個平靜且可預測的外部環境,來對抗內心那股隨時可能掀起風暴的思緒。瑞士的穩定、單調甚至有些無聊的特質,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理想的避風港。
這不單純是地理位置的選擇,而是一種主動的「環境建構論」。這個概念的核心,是承認人類的理性極其有限且不可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相關研究早已揭示,我們的決策系統時常被直覺與情感所主導,而那套需要耗費心力的理性分析系統,則經常處於關機狀態。與其每天耗費巨大的心理能量去跟自己的本能慾望對抗,不如聰明地設計一個讓誘惑根本難以滋生的環境。
這套哲學可以體現在投資的各個層面,好比說他會尋找那些品質穩定、可預測、讓人「設定好就能忘掉」的公司,這與瑞士製造業追求耐用與高品質的文化不謀而合。他也把每年參加波克夏海瑟威股東會,視為一種能將自己「錨定」在正確航道上的儀式,透過這些重複的行為,不斷強化價值投資的信念,為自己的心靈打造一座「時間中的大教堂」。
對生活在資訊密度極高、步調極快的我們來說,這個概念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不需要真的搬到瑞士,但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低成本」的台式投資生態系,一個能有效過濾噪音、讓理性思維得以從容運作的個人化環境。
- 數位斷捨離:
這是最容易著手的第一步。主動審視自己的資訊來源,取消追蹤那些標題聳動、追逐市場熱點、煽動集體情緒的財經網紅或新聞頻道。將閱讀的重心,轉移到更具深度與原始性的材料上,像是企業的公開財報、法說會逐字稿、或是國內外優秀投資機構發布的股東信。更重要的是,必須刻意戒斷或靜音那些充斥著炫耀對帳單與投機言論的LINE群組、PTT股票版或臉書社團。這就像減肥的人,主動把家裡的零食櫃清空一樣,不是用意志力抵抗誘惑,而是讓誘惑沒有出現的機會。
- 實體精挑細選:
人是社群的動物,身邊的同儕對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我們可以主動去尋找或組織以「閱讀投資經典、思辨商業模式」為核心的讀書會或小型研討會。在這樣的社群裡,成員的目標不是交換飆股代碼,而是透過深度的對話,互相扮演「惡魔代言人」,檢視彼此思考的盲點,建立一個能共同成長的優質同儕圈。
- 時間儀式化:
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劃定出神聖不可侵犯的「投資研究時間」。可能是一個週末的下午,或幾個工作日的夜晚。在這段時間裡,關掉手機通知,排除所有外界干擾,專注於深度工作,可能是精讀一份財報,也可能是完善自己的投資檢查清單。這種刻意創造的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能幫助我們進入專注且理性的思考狀態,這就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時間中的大教堂」。
第二層:戳破集中的神話——你真的理解巴菲特嗎?
當我們成功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後,下一個問題自然浮現:在這個安靜的堡壘裡,我們該如何看待與執行我們的「持股策略」?這裡就必須直接面對價值投資領域裡,流傳最廣也最常被誤解的一個概念——集中投資。
許多投資人將「集中投資」奉為圭臬,認為這是通往超額報酬的唯一路徑,並且言必稱巴菲特。但這種「為了集中而集中」的執念,往往源於對巴菲特與波克夏公司的「神話式」解讀,其背後隱藏的風險遠超乎想像。羊羹我觀察到,很多時候大家這麼做,並非出於理性的判斷,而是一種英雄敘事的心理需求。
一個很實際的狀況是,投資人可能這個月買了某支A股,下個月在同樣的策略框架下,明明發現B股的基本面與估值都比A股更具吸引力,但因為心中抱持著「必須集中」的信念,反而回頭繼續加碼A股(老實說我覺得所謂定期定額買某家公司的股票或ETF的策略有點…懶過頭了,會錯失甚至損失很多)。
又或者,用同樣的篩選方式找到了A、B、C三家規模、成長性與財務狀況都旗鼓相當的公司,預期報酬也相去不遠,但為了貫徹「集中」的教條,便將所有資金都押注在A公司上。這樣的操作,沒出事的時候看起來英明神武,一旦出事,就是一場殘酷的零和遊戲。
之所以會陷入這種陷阱,是因為我們普遍忽略了關於巴菲特與波克夏的幾項關鍵事實:
- 重新解讀巴菲特:
- 波克夏的本質是極度分散: 大眾媒體與投資人熱烈討論的「巴菲特持股」,像是蘋果、美國運通等,其實只是波克夏公司龐大資產中「公開交易之有價證券」的那一小部分。
波克夏的真正主體,是一個極度分散的龐大控股集團,旗下擁有數百家全資或主要持股的子公司,業務範圍橫跨鐵路運輸(BNSF)、公用事業與能源(BHE)、保險(GEICO)、工業製造(Precision Castparts),甚至還包含糖果(See's Candies)與冰淇淋(Dairy Queen)。
這些來自各行各業、彼此業務關聯性低的實體企業,才是構成波克夏巨大價值與穩定現金流的真正基礎。將波克夏的成功,粗暴地簡化為「集中投資那幾支股票」,是一種典型的「敘事謬誤」。 - 集中是結果而非哲學: 當管理的資金規模達到數千億美元的等級時,市場上只有極少數的超大型公司,能夠容納如此龐大的資金部位。
這使得巴菲特的投資選擇範圍,客觀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造成了持股表面上的集中。這更多是現實條件下的「結果」,而不是他主動推薦給一般散戶的「投資哲學」。 - 終極的安全邊際: 巴菲特之所以「敢」在蘋果這樣的單一公司投入如此巨大的部位,是因為他背後有來自數百家實體企業、源源不絕的、高度穩定的「浮存金」與營業現金流作為支撐。
這個龐大的現金後盾,才是他真正的安全邊際。一般投資者並沒有這種奢侈的後備部隊,卻只模仿他表面上的「集中」,無異於沒穿盔甲就模仿重騎兵衝鋒,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 波克夏的本質是極度分散: 大眾媒體與投資人熱烈討論的「巴菲特持股」,像是蘋果、美國運通等,其實只是波克夏公司龐大資產中「公開交易之有價證券」的那一小部分。
因此一個更為理性且適合多數人的原則,應該是「確信度加權的配置」,而非盲目的「集中」。意思是,投入在單一公司的資金比例,應該與我們對這家公司商業模式、護城河、管理層以及未來前景的「理解深度」與「確定性高低」成正比,但這個比例的上限,絕對不能超過個人或家庭風險承受能力的天花板。
當我們用同樣嚴謹的篩選方式,找到了A、B、C三家一樣優秀的公司時,最理性的選擇,恰恰就是分散持有。因為這三家公司雖然過去的財報數據與未來的成長預期都很相似,但它們依然各自面臨著不同的、無法被預知的「非系統性風險」。
打個比方,A公司的創辦人兼CEO可能突然因健康因素離職、B公司的核心工廠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意外、C公司的明星產品則可能被一項橫空出世的新技術所顛覆。這些都是再深入的研究,也無法百分之百排除的變數。
在這種情況下,將所有資金都投入A公司,並不能顯著增加我們的預期報酬,卻不成比例地放大了我們承擔的「運氣」風險。這種操作的本質,已經脫離了投資,更像是一場賭博。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幫助我們擺脫許多墨守成規的教條,真正觸及風險管理的精髓。
第三層:承認吧,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投資的終極戰場
當我們建構了穩定的外部環境,也確立了理性的持股策略後,似乎已經萬無一失。但投資這場賽局最困難的部分,才正要開始。因為我們可以控制資訊來源,可以設定投資流程,卻無法完全控制那個坐在螢幕前、操作著一切的自己。投資的終極戰場,不在華爾街,也不在交易所,而在我們自己那顆充滿偏見與情緒的腦袋裡。
這場「內在戰爭」的艱難,從許多誠實的投資者身上都能看見。前面提到的基金經理人斯皮爾,就毫不避諱地分享過自己的掙扎。他承認在市場風暴中,自己的第一反應是「心理上的凍結」,什麼事也做不了;他也回憶起,當自己重倉的公司股價崩盤時,那種巨大的心理痛苦,讓他甚至對朋友說出「真希望有人能解除我的指揮權」這樣的話。
這說明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也同樣會被人性的脆弱所困。我們必須承認,自己並不是一個冰冷理性的計算機器,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恐懼、會貪婪、會驕傲、會沮喪的凡人。一個好的投資系統,如果不能將「人性」這個最大的變數考慮進去,那它在壓力測試下,終將不堪一擊。因此,學會管理自己的內在狀態,是比學會看懂財報更高階、也更為關鍵的風險控制。
- 介紹「內在戰爭」的管理工具:
- 情緒花園理論:
我們的投資組合,就像一座花園,需要悉心照料。這座花園裡,不能只種植那些預期報酬最高、但可能大起大落的「玫瑰」,也需要種下一些穩定、可靠、甚至有些「無聊」的「橡樹」。
這些橡樹型的投資,好比說是大型的公用事業股、或是像雀巢這樣業務遍及全球的民生消費龍頭,它們或許不會帶來驚人的成長,卻能在市場狂風暴雨時,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與心理上的慰藉,確保我們能安穩睡覺。這就是投資組合中的「心理健康」部位,它的價值無法單純用財務指標衡量。
- 情緒花園理論:
- 尋找「說真話的人」:
人在順境時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在逆境時則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此時,身邊的社群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我們需要刻意去建立一個能扮演「說真話的人」(truth tellers)的益友圈。
這些朋友,能在我們因為連續獲利而開始變得驕傲自滿時,適時地潑我們冷水,提醒我們成功的成分中包含了多少運氣;也能在我們因為市場下跌而過度沮喪時,給予客觀的支持與鼓勵,幫助我們維持情緒的平衡。他們就像是我們心理狀態的「錨」,防止我們漂流到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的危險海域。 - 從痛苦中學習:
人類的天性是逃避痛苦,我們會下意識地壓抑或遺忘那些失敗的投資經歷。但這種遺忘,往往是下一次犯錯的開端。羊羹我覺得,誠實地面對失敗,記住那種「痛感」,才是避免重蹈覆轍最有效的方法。
當我們回憶起某次因為倉位過重而徹夜難眠的經驗時,那種心有餘悸的感受,會成為未來在做資金配置時,最強大的風險警報器。它會提醒我們,任何可能讓自己再度陷入那種「想被解除指揮權」的絕望處境的決策,都必須被嚴格禁止。
- 尋找「說真話的人」:
最終,我們需要理解自己的「心理Beta值」,也就是個人情緒對市場波動的敏感程度。有些人天生風險承受度高,能對劇烈的帳面損失泰然處之;有些人則相對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足以影響心情與睡眠。這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誠實與否的區別。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心理特質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量身打造出一個既能實現財務目標,又能讓自己身心安頓的投資組合。
第四層:我們只是個小股東——在無法控制的牌局中,如何保護自己?
在完成了從外部環境到內在心性的探索後,我們來到最後一層,也是最清醒、最進階的一個觀點:我們必須深刻認知自己在資本市場中的真實地位。我們買進一張股票,成為了某家公司的股東,這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是,我們只是成千上萬個小股東之一。
這個觀點,直指現代資本市場的核心矛盾,也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代理問題」。公司的所有權屬於全體股東(委託人),但日常的經營權,卻掌握在CEO與高階主管這些「代理人」手中。理論上,代理人應該為委託人的最大利益服務,但現實中,代理人的利益,不一定與股東的利益完全一致。
管理層追求的,可能是更高的個人薪酬、更氣派的辦公大樓、或是透過併購來擴張自己的商業帝國版圖,即使這些舉動會稀釋股東權益或損害長期回報。他們也可能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選擇規避那些「對股東長期有利,但短期有風險」的必要改革。而我們這些無權參與決策的小股東,唯一的期望,就是公司內在價值的長期成長。
當我們理解了這個根本性的利益衝突後,羊羹我認為,盲目地重倉單一公司,本質上是一場巨大的信任賭博。我們等於是將大量的身家財產,託付給一個我們無法監督、無法影響,且其利益可能與我們不完全一致的代理人團隊。這場牌局的規則,從一開始就對我們這些小股主不利。
這也讓我們反過來理解,為何像巴菲特這樣的大師,會如此偏執地關注一家公司的「管理層品質」。如果我們沒有權力去「控制」他們,那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下注之前,用最嚴苛的標準去「挑選」他們。我們要找的,不是最會畫大餅、最會跟分析師溝通的CEO,而是那些:
- 展現出長期誠信紀錄、有善待小股東歷史的經營者。 他們是否習慣性地用公司的錢進行不理智的收購?他們在公司順境與逆境時,對股東的態度是否一致?
- 具備卓越「資本配置」能力的經營者。 一家公司賺來的錢,是由管理層決定要再投資於本業擴張、發放現金股利,還是執行庫藏股買回。這個決策的品質,直接決定了我們作為股東的長期複合回報率。一個好的經營者,應該像一個精明的投資人,總能將每一塊錢投放到回報最高的地方。
這也讓前面提到的那條檢查清單項目,顯得更加重要:「公司能否用自己產生的現金流,來支應所有的成長所需?」
如果一家公司長期需要依賴外部市場融資,不管是透過發行新股(向股東要錢)或是舉債,來維持營運或推動成長,這背後可能就隱藏著警訊。反之,如果一家公司能完全依靠自身業務產生的源源不絕的現金流,來應付所有的資本支出與成長計畫,這至少說明了兩件事:第一,它的商業模式本身非常賺錢,具有強大的獲利能力;第二,它的管理層有能力在不稀釋股東權益的前提下,驅動公司的價值成長。
這種公司,才是我們作為無權無勢的小股東,可以相對安心託付的對象。對這個問題的清醒認知,是我們在無法控制的牌局中,保護自己的終極防衛之道。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投資生存之道的問答
- Q: 為什麼說投資的勝負,往往在交易的螢幕之外?
A: 因為比起分析財報或預測市場,更困難的挑戰來自於管理自己的心理偏誤與情緒衝動。與其依賴脆弱的意志力,不如主動為自己設計一個能過濾噪音、減少誘惑的「外部環境」(包含資訊來源、社群圈、個人作息),讓理性決策能更容易地發生。
- Q: 大家都說要學巴菲特集中投資,這有什麼問題嗎?
A: 羊羹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迷思。波克夏的本質是極度分散的控股集團,其公開持股的集中,是巨大資金規模下的結果,而非一般人該模仿的哲學。散戶盲目重倉,等於將身家賭在單一公司的運氣與無法監督的管理層身上,風險極高。理性的配置,應是根據「確信度」來加權,而非「為了集中而集中」。
- Q: 作為一個無權參與決策的小股東,該如何保護自己?
A: 必須認清「代理問題」的現實,即管理層的利益不一定與股東一致。因此,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投資前用最嚴苛的標準去「挑選」管理層,尋找那些長期誠信、善待股東、且具備卓越資本配置能力的經營者。一個重要的檢驗標準是:這家公司是否能主要依靠自身產生的現金流來驅動成長。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