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法达:悟法华》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山门初礼 · 头不着地

raw-image


清晨的阳光柔柔洒下,山风轻拂,微带寒意。

曹溪寺前,一层薄雾还未散尽,松枝垂落,轻轻摇晃。

一位年轻僧人正缓缓走近。

他的脚步稳重,手中抱着一卷经书。

raw-image


他名叫法达,来自洪州丰城。

七岁就剃度出家,如今,已经诵读《法华经》超过三千遍。

他走到大堂前,缓缓俯身。双膝着地,躬身行礼。

这是一位弟子向明师的顶礼,

raw-image


但就在此时——

六祖目光微微一动,声音平静却透着锋利:

“行礼头不着地,那还不如不行礼!你心里一定藏着些什么执著,平日都在熏习什么东西啊?”

六祖的这番话,看似是在责备,实则是一记试探。

他不是在挑礼节的毛病,而是要看这位自称诵经三千部的法达,是否只是口诵文字,还是已明经意、达于本心。

在禅宗里,真正的礼拜,是放下“我慢”;若连身体都不肯俯伏,又如何放下执着呢?

三千部经,不抵一念执著

raw-image


法达略显羞愧,却坦然答道:

“我已经诵读《法华经》有三千部了。”

六祖微微颔首,但语气愈发沉稳有力:

“你就是诵到一万部,如果真正体会了经的宗旨,而不以此为功德上的胜利,那就可以与我同道而行。你现在却执着于诵经这件事,完全不知道这是个错误。”

他停顿片刻,缓缓念出一首偈语: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这首偈,既是点破法达的问题,也是禅门中当头棒喝式的法语。

若礼拜无法折伏内心的“慢幢”——傲慢之旗,便失去了意义。

行住坐卧之间,若还有“我在修行”、“我在诵经”的念头,功德就成了执念,智慧反而无法生起。

你名法达,可曾达法?

六祖语锋未歇,语气却已转柔,继续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合掌答道:

“弟子名叫法达。”

六祖面露微笑,带着几分深意地说:

“你名叫法达,可曾真正通达佛法吗?”

随后,六祖当下吟出一首偈句,语气平静,却句句直指人心:

“你现在名为法达,却只是勤奋诵经,未曾停止。

若只是空口念诵、逐字读声,怎能称得上明心,怎配号称菩萨?

今日你与我有缘,我才为你说这番话。

要知道佛本无言,莲花自然从口中绽放。”

这不是责骂,而是慈悲的点醒。佛无言说,而真言从不依声相。六祖要他明白:念经,不是嘴巴在念,而是心能契入。

raw-image


法达听完六祖的这番话,双目微湿,俯身悔过,语声低而诚恳:

“从今以后,我当对一切人谦卑恭敬。

但愿和尚慈悲,略为我讲解《法华经》的义理。”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六祖和声问他:

“你诵这部经,是以什么为它的宗旨?”

法达低头答道:

“弟子愚钝,一直只是照着文字念诵,哪里知道这经的宗旨要旨?”

六祖点头,语气柔和:

“你念一遍给我听听,我会为你解说。”

raw-image


法达取出经卷,合掌跪坐,开始诵念《法华经》的〈方便品〉。声音平稳,字字清晰,堂中钟声远远传来。

正念至中段,六祖抬手示意:

raw-image


“停。此经的根本宗旨,是佛因某种因缘而出现在世间。”

他直视法达,语气清晰:

“即使经中用了种种譬喻,也没有超出这个主旨。

为什么这样说?佛出世的因缘只有一件大事,这一大事就是——开示佛的知见。”

六祖神情庄严,继续说道:

“你切莫误解经的意思,如果你理解为——佛是自己开悟,然后要把佛知见教给别人,我们这些人就无缘分得入佛知见。

如果你这样去理解,那就是诽谤经典、毁谤佛陀。佛既然已经成佛,自然具足知见,哪里还需要再开?

你现在应当相信,所谓佛知见,就是你自己的心,并无其他东西。”

真正的佛知见,不在天边,不在经文——就在当下的一念明心。

这也是六祖最深的传承:明心见性,即是佛。

他语音继续:

“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遮蔽了本具的光明,贪爱世间种种事物,被外界干扰、内心动荡,甘愿被境界所驱使。

所以佛才从定中现身,说尽种种辛苦话,劝我们平息纷扰之心,不要向外追寻,这样才能与佛无二无别。”

“所以说,这就叫做‘开佛知见’。

你若只是辛苦地执著于诵念,以为这就是修行的功课,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同于牦牛执着自己尾巴呢?”

raw-image


法达沉默良久,再次请问: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明白经义,不就不需要再诵经了吗?”

六祖缓缓一笑,回答:

“经文有什么错?它哪里妨碍你念诵呢?

只是迷或悟在于人,受益或受损都取决于你自己。”

他轻声念出一首偈语: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长久诵经却不明白经义,就成了经义的敌人。

无所执著的念就是正念;有所执著的念就成了邪念。

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自然能长久驾驭白牛车。”

读经,并不是为了炫耀记诵的数量,

更不是执着在声音、仪式、或形式。

真正的读经,是让经中的智慧,慢慢渗入我们的心,

在每一次念诵中照见自己的念头、执着与盲点。

白牛车上,何须门外觅三乘

raw-image


法达心中微微一颤,随即抬头,语气诚恳地问:

“经中说,大声闻乃至菩萨,尽其心思推度,都不能测知佛的智慧;

现在却说凡夫只要觉悟自心,就叫佛知见。若不是上根利器之人,恐怕难免会疑惑甚至毁谤。

经中又提到三种车,大车是牛车,白牛车又是什么?两者如何区别?

愿和尚再慈悲开示说明。”

raw-image


六祖神情转为严肃:

“经文的意思已经很清楚,是你自己迷惑违背了。

那些三乘之人不能测知佛的智慧,是因为他们落在推测比较之中。

他们越是绞尽脑汁推测思量,反而离佛智越远。

佛是为凡夫说法的,不是为佛自己而说。”

他沉声道:

“这个道理若你不愿相信,那就请你自己离席退去。

你竟然已经坐上了白牛车,却还到门外去找那三种车。”

他语气更加坚定:

“况且经文明明对白告诉你:没有第二、也没有第三。

你为什么不明白,那三车是权巧方便,是应当时根机而设?

一乘法才是真实,是为现在而设。

只是要你舍弃虚假,归向真实;等你归向真实之后,这‘实’也不再有名称。”

三乘,指的是佛法中三种不同程度的修行者。

最初的第一乘,是声闻乘,就像羊车,听闻佛法而证果,依佛言修,求自了脱;

接着第二乘是缘觉乘,像鹿车,独自观十二因缘而得悟,却不度人;

最后第三乘是菩萨乘,如大牛车,发愿救度众生,修无量善行。

这些都是佛为应不同根器而设的方便之教。

然而,真正的目的,不是叫人停在车上,而是要坐上那辆白牛车——一乘法,直达佛地。

若执着于哪辆车更好、谁乘哪一乘,就落入了分别心,反而忘了回头看,自己早已坐在白牛车中,却仍在门外找路。

六祖语调平和,目光柔和:

“你应当知道,一切的宝藏,原本都是你的,由你自己来受用。

这时,也不必认为是佛赐予的,也不需要觉得自己是领受的人,更不会执著于『为了成佛』这个目的。

这才叫真正持《法华经》,从一个大劫到另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白天到黑夜,没有不在念诵的时刻。”

曹溪一句,亡我三千部

raw-image


法达眼中闪出明亮的光彩,随即朗声赞叹道:

“经虽然诵了三千部,曹溪一言令我全消。

若不明了出世的宗旨,怎能止息累生的妄想疯狂?

羊车鹿车牛车是权设方便,初中后善层层弘扬。

谁能想到,在这大火宅之中,原本就是佛法之王。”

六祖微笑点头,语调温柔:

“你从今以后,才可以称为‘念经的僧人’了。”

那一日之后,法达仍每日诵经,但他已不再执著言句。

每一声经文,从他的心中流出,归于本觉。

他的“法”,终于——通达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灯照 · 静听法灯
1會員
44內容數
**欢迎来到 【佛缘禅事】散文总目录** 愿这些散文成为你修行路上的微光。 在行住坐卧中能观照自心。
灯照 · 静听法灯的其他內容
2025/07/26
一、刺客来袭,六祖迎刃不动 各位听众你别眨眼,今天咱们要说的,可是一个“刺客变禅师”的传奇故事。 这位主角,名叫张行昌,江西人,年轻时候啊,讲义气,走江湖,练得一身好功夫。是那种你路边喊“有仇报仇”,他第一个拔刀相助的人。 话说当年,禅宗还没完全统一,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的弟子自封神秀大
Thumbnail
2025/07/26
一、刺客来袭,六祖迎刃不动 各位听众你别眨眼,今天咱们要说的,可是一个“刺客变禅师”的传奇故事。 这位主角,名叫张行昌,江西人,年轻时候啊,讲义气,走江湖,练得一身好功夫。是那种你路边喊“有仇报仇”,他第一个拔刀相助的人。 话说当年,禅宗还没完全统一,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的弟子自封神秀大
Thumbnail
2025/07/25
本片完整视频,已同步上线各大平台,欢迎免费观看、收藏转发。 你可以在 YouTube、TikTok、抖音、bilibili,搜寻 「佛缘禅事」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楞伽千遍, 不识本身 夜雨才停,晨风轻拂窗棂。 在寿州安丰,一位年轻僧人披衣静坐。他面前摊着一卷翻旧的《楞伽经》,页角微卷,
Thumbnail
2025/07/25
本片完整视频,已同步上线各大平台,欢迎免费观看、收藏转发。 你可以在 YouTube、TikTok、抖音、bilibili,搜寻 「佛缘禅事」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楞伽千遍, 不识本身 夜雨才停,晨风轻拂窗棂。 在寿州安丰,一位年轻僧人披衣静坐。他面前摊着一卷翻旧的《楞伽经》,页角微卷,
Thumbnail
2025/07/25
智慧成熟与利他扩展——从空性智慧到利他行愿。 我们修行的起点,是为了解脱痛苦; 中途,是为看见心念、调伏情绪; 而到了这一段旅程,我们终于开始明白: 修行的成熟,不在深山里,而在世间中; 不是只为自己清净,而是愿众生也得清凉。 今天,我们进入“成熟区”的四个阶段—— 圆融三观、事理不二
2025/07/25
智慧成熟与利他扩展——从空性智慧到利他行愿。 我们修行的起点,是为了解脱痛苦; 中途,是为看见心念、调伏情绪; 而到了这一段旅程,我们终于开始明白: 修行的成熟,不在深山里,而在世间中; 不是只为自己清净,而是愿众生也得清凉。 今天,我们进入“成熟区”的四个阶段—— 圆融三观、事理不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作者對法鼓山宗教文化的初次接觸和對新聞寫作課的感想。作者對法鼓山低調的宣傳方式提出疑問,同時分享了受到新聞寫作課啟發的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作者對法鼓山宗教文化的初次接觸和對新聞寫作課的感想。作者對法鼓山低調的宣傳方式提出疑問,同時分享了受到新聞寫作課啟發的心得。
Thumbnail
高叔逸壓低笠帽,快步前行,到了桂樹林才放慢步伐,泰然進入追思樓大廳。慧觀和季香猊還在等待牌位刻製完成,正殿前的騷動尚未傳開,故此處仍舊安逸平和。為友助念的老僧跪坐於地藏菩薩前的蒲團,專心默誦佛經,季香猊拄著四稜鐧立於其後,喬裝成僧人的桓古尋一襲棕色袈裟,在外邊低頭掃塵。
Thumbnail
高叔逸壓低笠帽,快步前行,到了桂樹林才放慢步伐,泰然進入追思樓大廳。慧觀和季香猊還在等待牌位刻製完成,正殿前的騷動尚未傳開,故此處仍舊安逸平和。為友助念的老僧跪坐於地藏菩薩前的蒲團,專心默誦佛經,季香猊拄著四稜鐧立於其後,喬裝成僧人的桓古尋一襲棕色袈裟,在外邊低頭掃塵。
Thumbnail
今天早上是陰天。全家人吃完早餐後,就搭乘汽車前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佛光山.新惠中寺。途中綿綿細雨下起來了,我們下車後遂撐著雨傘走向寺。隨即,浴佛法會開始了,充滿莊嚴和平安詳的氣息!大眾念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後,由笑容滿面、堅毅爽朗的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來演說佛誕節的由來。我們聽完慧傳法師充滿期許、
Thumbnail
今天早上是陰天。全家人吃完早餐後,就搭乘汽車前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佛光山.新惠中寺。途中綿綿細雨下起來了,我們下車後遂撐著雨傘走向寺。隨即,浴佛法會開始了,充滿莊嚴和平安詳的氣息!大眾念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後,由笑容滿面、堅毅爽朗的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來演說佛誕節的由來。我們聽完慧傳法師充滿期許、
Thumbnail
今天去樂成宮拜拜的時候, 有一位師父在外面徘徊, 應該是在化緣、但沒有人理過他。
Thumbnail
今天去樂成宮拜拜的時候, 有一位師父在外面徘徊, 應該是在化緣、但沒有人理過他。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