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智通悟楞伽 : 三身四智归一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片完整视频,已同步上线各大平台,欢迎免费观看、收藏转发。

你可以在 YouTube、TikTok、抖音、bilibili,搜寻 「佛缘禅事」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楞伽千遍, 不识本身

raw-image

夜雨才停,晨风轻拂窗棂。

在寿州安丰,一位年轻僧人披衣静坐。他面前摊着一卷翻旧的《楞伽经》,页角微卷,上面写满密密批注。他名叫智通,自小出家,如今早已将这部经反复诵读了上千遍。

raw-image


但其中说到的“三身”“四智”,他依然无法明白。

他试过无数次,想从经文字句中找出答案,可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曹溪,参礼六祖,恭敬问法。

《楞伽经》是禅宗极为重视的大乘经典,内里讲述如来藏、唯识无相,尤以“转识成智”的法门为要。

经中所谓的“三身”与“四智”,并非空洞名词,而是修行人认清自性、放下我执、通达佛地的重要关口。

若只是读得多,却不知其中义理,再多的背诵也难免流于表面,反而被文字困住,错失本意。

二、曹溪一问,道破根本

raw-image

六祖开示:三身本自性,四智由心发

六祖面对智通,不急不缓地说道:

“所谓三身——清净法身,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

法身:清净、无相,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自性。它无形无色,如空如镜,是觉性的根本体。

报身:因修万德而得,指智慧圆明之显现。通达一切法界、自受用的境界。

化身:随缘应化、现形度生,是菩萨、佛为了利众示现千百亿身的方便之门。

三、三身原是我本体

三身,非三种实体之身,而是同一真心的不同功用表现。若认作外在之“佛”,即堕于神格崇拜;若反观自心,则三身皆具于一念之中。

六祖语锋一转,语气严肃:

“如果离开你的本性,另外去谈这三身,那就是‘有身而无智’;

若你悟到三身本无自性,空寂无我,那才叫做‘四智菩提’。

“三身”是体,“四智”是用;三身若明,则四智自成。

若未见自性,只是谈名相,那么你所谓的“智慧”,也只是空想。

六祖停了片刻,缓缓念出偈语: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六祖这首偈,说的正是:佛性并不在身外。

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就已经圆具佛的三身,

只要真正明白、觉悟,它就能转化为四智。

这份觉悟,并不在远方,不需避世苦修;

它就在我们的眼耳鼻舌、在每一次见闻触觉中。

只要不被外境扰乱,不随妄念追逐,

便能在当下,超越轮回,安住佛地。

所以六祖说:只要你信得过,不再迷惑,

便不需向外寻找什么「菩提」。

那些一味驰求、日日讲说佛法的人,

若心不自明,终究也只是空谈而已。

四、四智皆从觉心生

raw-image


智通再问:识智如何转?

智通听得肃然起敬,双手合十,声音谦恭:

“四智的义理,可以请教听闻吗?”

六祖看了他一眼,语气带着教诲的锋芒:

“你若已经明白三身,自然就能了解四智,为何还要多问?若离开三身,另外去谈四智,这就叫做‘有智而无身’。这样表面上有智,实则变成无智。”

四智,是菩提心的四种智慧作用,分别对应八识中的四种转换:

大圆镜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犹如大镜,照一切境,清净无染。平等性智:

转第七识末那,放下“我执”后,众生平等一如。

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了了分明、如理如实观照,不夹私见。

成所作智:转前五识,五根感官与外境接触时,如实应物,随缘不染。

此四智非外求所得,也非修出来的“结果”;

它是回光返照,当下本心转迷成悟后的自然流露。

换句话说:你放下“识”,它就现为“智”;你执著“我能知”,就仍是轮回。

六祖随后又念出一首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智通屏息静听,心念一片清明。

六祖继续说法:

“五识、八识、六识、七识,是因果的转变,

但这一切只是名言假立,本无真实自性。

若在转变中不生执着情见,

便能安住于清净寂灭的那伽常定中。”

五、不假外求,自性圆明

本觉现前:身智无碍,自性圆明

“识”是分别、是妄念,是对境而起的执取;

“智”是照见、是无我,是寂静中生的明觉。

真修行者,不是断识不用,而是于识生处见不动之觉,于万象中不立一尘心。

此时,六祖稍作补注,点明关键:

“所谓‘转识成智’,只是‘名’的转变,而‘体’并不改变。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六七识在因位上转,五八识在果位上显。

但无论名为何,其体性皆是“无我明知”。

智通闻法如沐春风,双手合掌,恭敬礼谢,随即念偈赞曰:

“三身原本就是我的本体,四智本是心中明了。

身与智融通无碍,应缘而现随其形。

一切起修皆属妄动,执着守静也非真实精纯。

这妙旨因师而得明了,从此永断染污之名。”

raw-image


六. 现在来详细说一下:八识转四智

是一条由“识”入“智”、由执见化觉照的路径。

第六意识,开始修起。

这一层,就是我们每一天都在用的思考、判断、分析的心。

它,必须转为「妙观察智」。

什么是妙观察?

不是压抑念头,也不是跟着它走,

而是——看到念头升起、也看到它消失。

比如,当下忽然升起一个“想争辩”的念头,

你没有马上反驳、也没有压住不说,

而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念头的生起,

看清它从哪里来、为何而起、会将你带往何方。

这一份觉知,不带评判,

只如实看见——

这,就是「妙观察智」的初转。

觉察力,是修行真正的起点。

它不离生活,也不依经典,

就在当下的一念中,明明白白地,看见心。

然后,才是真正面对更深的内在 ——

第七识,「末那识」—— 我执的根。

它是“我执”的根源。

我们总在用“我”的眼光看世界,

把一切事情、关系、情绪,都围绕着“我”来判断。

正因为有这个执我,

才会有成见、对立、嫉妒、偏见。

别人一句话,没照着自己的想法走,

心里就起波澜。

所以,第七识必须要转为「平等性智」。

这是能看见一切法,本来平等的智慧。

不因自己过去的经验、立场、身份、情绪,

就下意识地站在某一边;

不再把人事贴上“对”“错”“好”“坏”的标签,

而是看清每一缘起的因果,如实接纳。

这,其实是最难的一步。

因为它不是压抑情绪,也不是故作圆融,

而是要真切地破掉那个根深蒂固的“我”,

不再从“我”的角度出发。

当心——不再分敌我,不再生亲疏,

自然也就能平等地面对一切境界,

不被分别染污,不执优劣高下。

接着,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那一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我们用它们看世界、听声音、尝滋味、触万物,

但若没有觉知,

它们也最容易成为烦恼的入口。

前五识,若不觉察,

看到不喜欢的画面就起嗔;

听到顺耳的话就生贪;

一个味道、一种触感,都能牵动我们起无明。

所以,它们要转为「成所作智」。

意思是: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

所感所受,不再引发冲动或执取,

而是转化为有觉知、有承担的行动。

不是因为愤怒才做,不是为了讨好才说,

不是为成就感才努力,也不是为了逃避才沉默。

而是因缘来了,就去做;因缘尽了,就放下。

在日常琐事中,成就一份自在、明朗与承担。

最后,是我们最深层的意识——

raw-image


第八识,阿赖耶识。

它是我们所有习气、执著与潜意识种子的储藏处。

那些念头的起点、性格的惯性、反应的模式,

几乎都藏在这里。

这一识,要转为「大圆镜智」。

比如,当你被误解、被批评,

心里生起愤怒或委屈,

但你没有急着反击,没有马上判断是非——

你只是如实地照见这一念的升起:

“是的,愤怒来了。”

但你不跟它走,也不压抑它,

就像一面镜子,

不动、不执,却能清清楚楚地照见万物。

这时,内心那份原本就具足的觉性,

就自然地、缓缓地显现出来了。

这,便是「大圆镜智」的作用——

不随境转,不为念牵,

而是在动静之间,安住清明。

这一过程,就是修行中「八识转四智」的真实功夫。

它不是离开生活去修,

而是每一个当下:

“先觉心起,再看我执,稳住身心,终见本觉。”

三身不出于心外,四智本自无得。

你若明白了这一点,

你已在佛地,不假远寻。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灯照 · 静听法灯
1會員
44內容數
**欢迎来到 【佛缘禅事】散文总目录** 愿这些散文成为你修行路上的微光。 在行住坐卧中能观照自心。
灯照 · 静听法灯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智慧成熟与利他扩展——从空性智慧到利他行愿。 我们修行的起点,是为了解脱痛苦; 中途,是为看见心念、调伏情绪; 而到了这一段旅程,我们终于开始明白: 修行的成熟,不在深山里,而在世间中; 不是只为自己清净,而是愿众生也得清凉。 今天,我们进入“成熟区”的四个阶段—— 圆融三观、事理不二
2025/07/25
智慧成熟与利他扩展——从空性智慧到利他行愿。 我们修行的起点,是为了解脱痛苦; 中途,是为看见心念、调伏情绪; 而到了这一段旅程,我们终于开始明白: 修行的成熟,不在深山里,而在世间中; 不是只为自己清净,而是愿众生也得清凉。 今天,我们进入“成熟区”的四个阶段—— 圆融三观、事理不二
2025/07/24
山门初礼 · 头不着地 清晨的阳光柔柔洒下,山风轻拂,微带寒意。 曹溪寺前,一层薄雾还未散尽,松枝垂落,轻轻摇晃。 一位年轻僧人正缓缓走近。 他的脚步稳重,手中抱着一卷经书。 他名叫法达,来自洪州丰城。 七岁就剃度出家,如今,已经诵读《法华经》超过三千遍。 他走到大堂前,缓缓俯
Thumbnail
2025/07/24
山门初礼 · 头不着地 清晨的阳光柔柔洒下,山风轻拂,微带寒意。 曹溪寺前,一层薄雾还未散尽,松枝垂落,轻轻摇晃。 一位年轻僧人正缓缓走近。 他的脚步稳重,手中抱着一卷经书。 他名叫法达,来自洪州丰城。 七岁就剃度出家,如今,已经诵读《法华经》超过三千遍。 他走到大堂前,缓缓俯
Thumbnail
2025/07/24
第3集:《修行修炼区》——从观照到利他,活出自在智慧的人生。 人生有时候像一场拉扯, 你想静下心来,却总被外界拉走; 你努力控制情绪,却还是被一点点小事点燃。 你想觉醒,但一转眼,又陷入旧的反应模式。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阶段: 外在行为调整了,但内在的心——还是不稳。
Thumbnail
2025/07/24
第3集:《修行修炼区》——从观照到利他,活出自在智慧的人生。 人生有时候像一场拉扯, 你想静下心来,却总被外界拉走; 你努力控制情绪,却还是被一点点小事点燃。 你想觉醒,但一转眼,又陷入旧的反应模式。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阶段: 外在行为调整了,但内在的心——还是不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