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師:Bejan Adrian: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3092163/
(本文沒有經過AI潤飾)
一位我蠻喜歡的Blogger,最近介紹了一齣戲劇。「虛實交錯中,觀眾得以體會人性中的矛盾與光輝」,文章裡這幾句話,吸引我跟隨作者的腳步踏入戲劇的情境。在21世紀,什麼樣的矛盾還能震撼我?跨時空的人性光輝是什麼?我滿懷興味。
雖然只有文字敘述,我仍像被帶進了舞臺正前方,耳中響起不存在的鼓聲與優伶話語聲,眼前浮現誇大卻不矯飾的表情與動作,最後並隨著真正的觀眾一同摒息。啊⋯⋯真的,真的是齣經典。文字搭建起的舞臺燈光還未撤下,一句話像字幕一樣秀在我眼前:「那不是逃亡,而是希望的奔赴。」
瞬間我就出戲了。
我從舞臺被拉回到電腦前;然而現在在我眼前的,不是那篇Blog,是ChatGPT。這樣的句型,這樣的措詞,在類似的情境下,我看過太多次,都是ChatGPT生成的。
太漂亮的句子,太完美的點題,在太完美的句號前落地。把這齣經典戲劇賞析得剛剛好,我的情緒也被渲染得剛剛好。唯一的問題就是,這一切我都太熟悉了。所以我忍不住想:究竟是什麼打動我?
戲劇本身的張力與矛盾嗎?
文字恰到好處的陳述嗎?
結論充滿溫度與高光嗎?
也許都有。但我思索的是,如果這篇文章確實經過AI潤飾,那究竟是是chatGPT打動了我?還是作者打動了我?
我回想自己跟LLM工作的時候,是否被生成的內容打動過嗎?當然。而且我也用AI產文。我熟知拋出一個引子,遠超出預期的生成是如何像一串炸藥,帶來久久不能自已的震撼與興奮,以及,不願承認的自嘆弗如與恐懼。而現在,越來越多底色接近的文章,無論在骨幹或文飾上都難掩AI的影子,閱讀Blog像在看ChatGPT跟我對話。我想,我的閱讀角度,可能必須把「認同這位作者的觀點」,轉變成「看著這個作者的思路,如何經由人類共同智慧的加乘效應,而形成某種集體意識的公約數」。
我大概不會再尊敬這樣產文的作者了。為何不?因為不註明文章經過AI潤稿這件事,實在太狡猾了。固然每個丟入LLM的引子,都要有一個關鍵的推手;但每個寫下文字的人,實則都是在進行「再詮釋」的創作。即使只是單純的介紹一齣經典戲劇,你寫出如何觀看、你指出哪個細節是戲劇的推進點、你用「忠誠」而不是「無私」來描述角色的行為,你決定用順敘法揭露劇情而不是倒敘法——這一切都是作者背後一整套思維、情感、價值觀的與語言樣貌的匯流與反映。我以為我可以看到一個獨特的「人」告訴我他的眼中世界,結果看到的是被人工智慧填補得完整漂亮的,誰都可以生成的烏托邦。作者自己想說的,以及他本來沒想到且沒說的,現在看不出半點殘留的痕跡。
我看到一個完滿的光譜圖,但我想知道蜻蜓眼中的世界。
但我會尊重人類智慧的結晶。只是目前人工智慧的結晶,可能尚不包括「須主動告知文章經由AI生成及潤飾」,因為LLM的訓練資料裡,還沒有放入這些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