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冬季慶典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古代的習俗,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基督教和民間信仰的元素。
古羅馬的「冬至」慶典,是中世紀冬季慶典的重要起源。例如,「農神節」在冬至期間舉行,這是一個慶祝平等和兄弟情誼的節日,人們會舉行盛大的家宴,奴隸可以與主人同桌共餐,享受「十二月自由」。「農神節」期間也是一個和平與分享的時期,公共和私人事務都會暫停,訴訟和個人爭端也會停止。
在農神節之後約十天,羅馬還有「元旦」的節日,人們會互贈新年禮物和糖果,舉行盛大的宴會。這與後來的聖誕節和新年習俗有相似之處。 古羅馬也崇拜來自波斯的「密特拉」神,以及太陽神。「太陽神」在12月25日誕生,太陽神崇拜並在公元274年,被奧勒良皇帝定為羅馬的官方宗教。

基督教的融入:
公元四世紀,教會選擇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的誕生。這個日期與當時流行的「冬至」慶典時間相近,這並非巧合。教會將基督比作「世界之光」(《約翰福音》),這與重生的太陽的象徵意義相符。 儘管早期教會更注重「復活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聖誕節」的重要性逐漸增加。雖然《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都沒有給出耶穌誕生的具體日期,但「聖誕節」在公元330年代被正式確立為節日。
隨著節日的確立,「聖誕彌撒」也開始舉行,包括子夜彌撒(始於公元440年)和天明彌撒等。中世紀發展出了聖誕節的戲劇表演,這些表演源於對經文的對話吟唱,旨在使禮儀更生動易懂。「朝拜聖嬰」的場景,包括牧羊人和東方三賢的到來,成為流行的表演主題。
聖方濟在1223年於格雷喬首次在教堂外搭建聖誕「馬槽」,舉行聖誕彌撒,進一步推動了聖誕馬槽的普及。
「民間信仰」的持續與轉變:
儘管教會試圖禁止,許多與「冬至」相關的「古羅馬」習俗,在中世紀依然存在並與新的基督教慶典融合。例如,「化裝遊行」和「顛倒」的習俗在元旦期間很流行,這些習俗被教會譴責,但卻是後來「狂歡節」的雛形。

與聖誕夜相關的「奇蹟」傳說在中世紀流傳,例如石頭裂開顯露寶藏,灌木在夜間開花,動物在馬廄裡交談等。「聖誕木柴」在壁爐中燃燒是家庭守夜的重要習俗,這個習俗在中世紀非常流行。新年贈送「禮物」的習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在中世紀依然存在。
兒童在聖誕節,和接下來的十二天期間,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會挨家挨戶唱歌,或送上祝福以換取小禮物。這種「挨家挨戶」的習俗與古代的元旦慶祝活動有關。
「聖尼古拉斯」的傳說,與日耳曼神話中的某些信仰相結合,使其成為「禮物」的贈送者。他與冬至黑暗時期出現的「狂野獵人」等形象產生了聯繫,並逐漸演變出「聖誕老人」等形象。「聖誕頌歌」在十五世紀開始出現並流行起來,這些歌曲常常取材於宗教戲劇和對白。

中世紀的冬季慶典是一個複雜的文化融合體。它繼承了古羅馬的「冬至」慶典的某些習俗和時間點,並將其與新興的基督教信仰和禮儀相結合。同時,民間信仰裡與冬至、豐饒和社會秩序相關的古老習俗,也得以延續和轉變,為中世紀的冬季慶典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內容。教會在推廣基督教節日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調和甚至禁止「民間習俗」的挑戰。這種互動和融合,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許多「聖誕節」傳統。
參考書目: Nadine Cretin, “Le solstice d’hiver et les traditions de Noël”, Questes, 34 | 2016, 13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