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立夏已過,進入了小滿節氣,雨水開始頻繁地造訪576林地。這一波梅雨特別集中,每每大雨過後,翌日便是耀眼的烈日。這種忽陰忽晴的節氣節奏,對剛栽下的樹苗既是挑戰,也是成長的契機。
在巡視樹苗時,山櫻花成為警示的例子。幾株嫩葉出現異常的啃食痕跡,不僅葉子減少,甚至整株幾近光禿,且四周也未見掉落的葉片。那並非病蟲之象,更像是來自林間的拜訪——有可能是山羌的清晨巡遊,也或許是野兔、鼬獾夜間的悄然探訪。

因此,除了在地表挖出排水的小縫,避免雨水積聚,我們也強化了防護措施。為山櫻花加設山棕遮蔭,用竹條與繩索穩定幼苗,防止大雨與強風帶來的損傷。這些動作看似細微,卻都是在回應每一株樹、每一道痕跡所傳遞的訊息。
另外,此時我為林地添植了毛柿、過山香、台灣欒樹、苦楝與咖啡等多樣物種。這些樹種不見得是復育工程中的主角,但在這片土地中,它們各自擁有適合的位置與角色。有些樹苗立於坡邊,有些潛藏林蔭,有些則在裸露地表向陽伸展,咖啡則是與山茶共生,這是多樣性的起點,也是森林長成的節奏。

其中毛柿為台灣原生種,具備良好的林木韌性與下層庇蔭潛力,適合長期穩定林相;過山香則是台灣特有的香料性植物,富含油性且耐旱,適應邊坡地形,有助於維持水土;台灣欒樹擁有鮮明的季節色彩變化與吸引昆蟲的花序,是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元素;苦楝作為先驅種,成長迅速且能抑制雜草,適合在裸地中發揮復育效益;而咖啡雖為外來樹種,但在部分遮陰與排水佳的坡地,能與本地植被共存,並可發展林下經濟的潛在可能。選擇這些樹種,是在考量林地的地勢、水文、光照與土壤條件之後的結果。它們不是速成之選,而是希望在「先共生、後共榮」的理念下,逐步建立起一個兼具多樣性與生產潛力的復育森林。
576不是一塊「被種植」的土地,而是一座緩慢甦醒的森林。林地復育不是單向的栽種,而是一場觀看、等待與回應的過程。每一株新栽的植物,不只是綠意的延伸,而是生態網絡的重織。
也許多年以後,無人記得每一株幼苗的來歷,但能記得那片蔭涼、那群鳥鳴、那場風雨後仍然挺立的枝幹。這片林地的故事,正從這些悄悄栽下的根開始寫起。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