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補水的不只是樹苗,還有人與森林之間的連結。
樹苗種下後,挑戰才剛開始⋯⋯
2025年5月下旬,初夏將過,梅雨即將漸漸收尾,乾旱接棒。新植的山櫻花、相思、台灣肖楠與原生山茶雖順利落地,但根系尚未深展,無法自地底汲水。補水成了眼前最迫切的任務。
就在盤算補水策略時,一口被多年荒草與落葉覆蓋的舊井出現在視線中。位於576林緣邊坡下方,它原本只是模糊記憶裡的一座紅磚結構,直到我割開四周的芒草、撥去井台積塵後,撥開積塵後浮現的易經八卦圖,讓我怔了一下。這不只是風水工法的象徵,更是某種更深的對話在發生。那正是我博士論文的原始研究方向——周易禪學。只是,後來因為森林與自然的召喚,我轉而投入環境倫理學的探究與實踐。

而如今,在這片由雙手耕耘的林地上,竟又與八卦圖相遇,彷彿冥冥中,這口八卦井也正串聯著那段曾經與此刻。水從井中升起,不只是為苗而汲,也是為一段學術與實踐之路開出新的流動。我想這口井不只存在於地表,它也存在於時間之中,連通著研究與行動、思索與勞動,甚至是「人如何重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的命題。
井旁正臨一條由山溝匯集而成的排洪溝,這條溝渠我在種苗前已全程徒手清整。井水引至溝底,剛好通往山櫻花苗區。日後若持續導引,這套「井-溝-苗」系統將成為兼具補水與排洪功能的微型生態網絡。
為啟用井水,我以竹材搭設三腳吊架,串上繩索與金屬水桶,打造一套純人力取水系統。每一次打水,需蹲身調繩、放桶入井、順勢回拉,井水汲出時清涼澄明,從地層深處回應這片林地最基本的渴望。這些水不僅供澆灌,亦用於新苗泡根與滴灌,為它們提供更平穩的落地條件。
井台周圍,因空間整頓與水氣潤澤,逐漸吸引豆娘、青蛙與其他昆蟲駐足。這不再只是取水點,更是日後觀察生態互動的場域,是一口井,也是小型濕地的雛形。
比起大規模的灌溉工程,這樣一口被重新賦予功能的井、一根竹竿吊水、一條親手挖出的溝,才真正貼近這片林地的節奏與需要。
這井,不只是為苗解渴,更是人與土地之間,再一次的深度握手。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