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有時候,一場復育的真正開始,不是種下一棵樹,
而是引導一條水,走向更寬容的方向。
六月初來到576,進行樹苗種植後的的巡查工作,最近幾乎都會與午後雷陣雨相遇。林地的土壤開始濕潤鬆軟,枝葉濃密的林冠下,光線斑駁地灑落,腳下的每一步都踩在滋養與腐植交織的生命之上。
這次,我延伸步伐往尚未清整的山坡邊緣,打算展開另一區的復育前置作業。照例,先對多年未整的檳榔叢進行清理。檳榔,雖在地卻非原生,其根系稀疏、涵養不足,往往成為林地水文穩定的一大隱患。清除的同時,一條隱沒於植被底下的山溝水道漸漸浮現。

我立刻停下清整,轉而動手進行導水工程。拿起十字鎬,沿著現有的微坡,挖開新的一道引流溝渠,並利用鋸下的檳榔枝幹與現地石塊疊構出一道順勢轉向的引水堤。水路被轉向至林地邊緣原有的水井區,讓未來的逕流有更安全的去處,也避免沖刷直接破壞林地主體。
整個過程耗去半天時光,汗水混著泥濘,也許沒有人會注意這片地表的細微改變,但這些不起眼的引導與保護,正是復育過程中最核心的工法之一。森林不只需要植栽,也需要理解水的邏輯與山的語言。
這樣的調整,也讓我再次思考:復育從不是單一行動,而是一連串觀察、理解、即時回應的綜合體。水流改道,或許只是小小一筆,但它流過的每一處,終將成為森林未來生長的命脈之一。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