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冷淡的留言,其實是想被看見》
第十一章: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
十一月初,氣溫開始穩定轉冷,空氣裡有股收斂的氣味。
Zoe的母親離開後,家中回歸安靜,但心裡那道聲音,卻開始騷動起來。
林韋翔發現,他越來越期待Zoe傳訊息,但也越來越害怕沒有回應。
某天晚上,他傳了一張照片給她——是咖啡杯上的塗鴉,畫著兩顆相連的心,對方看了卻沒回。
他盯著手機,過了五分鐘、十分鐘……
然後腦海中開始演練一連串的可能:
「是不是我太主動了?」
「會不會她其實覺得我煩?」
「是不是她正在想怎麼退場?」
那一瞬間,他意識到自己正在掉入一種他以為早就離開的情緒模式。
那晚,他沒有催訊息,只打開筆電,打了一篇日記文。
不是給Zoe,也不是要發給誰看,只是對自己坦白。
「當我開始越來越想靠近一個人,我也開始害怕自己會變得不再好相處。
我會想:是不是太黏?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不夠帥、不夠有趣?
但我想,也許那才是真正的我。不是成熟的,控制得當的那個我。
而是——
一個願意冒一點風險,去愛的人。」
他寫完這段文字,關掉筆電,拉上被子,睡得意外沉穩。
隔天一早,手機傳來 Zoe 的訊息:
「昨天睡前太累,沒力氣回你⋯但我看到那張杯子,笑出聲來了。
怎麼這麼幼稚可愛?」
他沒有多說,只回:「謝謝你笑出聲。」
簡單一句話,像是在跟自己說:被愛這件事,不一定要完美才能開始。
當天下午,他在 IG 上看到一則熱搜貼文。
是一位新手創作者,分享她第一次嘗試創作卻被大量批評,最後寫了一句:
「有時候我真的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平庸了,才會讓人那麼無感。」
這種話,以前的他可能會默默滑過,或乾脆留言一句「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別玻璃心了」。
但這次,他點開留言區,留言了這段文字:
「我曾經也覺得自己沒什麼特別,只是社群裡一個無聲的人。
但後來我發現,如果我都選擇沉默,那些跟我一樣的人就永遠無法知道——
他們不是唯一感到孤單的那個人。
所以謝謝你寫下這些,我有感覺到。」
那則留言,短短幾小時就被上百人按讚。
甚至有幾位網友回:「這句話剛好救了我今天的心情。」
他第一次感覺,自己的留言不是為了反擊或躲藏,而是為了連結、為了溫柔地把那些「想講卻講不出口的話」說出來。
不是高調發言,也不是心靈導師式的建議,而是一個「我也是」的同頻者。
那天晚上,Zoe傳訊給他:「我有看到你那則留言,很像你現在會說的話。」
他回她:「我以前是想說的,只是不知道怎麼說出口。」
她回:「我懂,我也常常想很多,但說出口的,只剩半句。」
過了幾秒,她又補了一句:「有你在,會讓我比較敢把後半句說出來。」
某個週日午後,他們一起窩在他家看一部老電影。
電影裡的男主角問女主角:「如果我沒什麼了不起,你還會愛我嗎?」
女主角回:「我愛你,不是因為你了不起,而是因為你讓我忘了我要不要了不起。」
Zoe看完後說:「我以前會覺得,能被愛是要有資格的;現在我開始想,也許光是存在,就值得了。」
韋翔回:「你不需要成為誰的理想型,你就是你,我也想試著只當我自己。」
她轉頭看他,輕聲說:「那你也不用當一個會說漂亮話的人,你會記得我怕冷,會留一半的豆漿給我,我已經很安心了。」
那天傍晚,他把沙發上的棉毯拿給她披上。
一邊遞過去,一邊低聲說:「我不是特別溫柔的人,但我會記得你怕冷。」
Zoe沒說話,只是把毯子拉高一點,然後輕輕靠過來。
那個動作不是依賴,而是某種默契的確認:
「我們都還在學習怎麼愛,但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了。」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