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覆蓋,不只是掩藏,而是為再生創造空間。
森林的智慧,從來都在「留下什麼」中流動。
發現在林地的某些角落,陽光多年來被層層交疊的葉片阻絕在外。那是一段屬於「咬人狗」的階段性榮景,作為先驅樹種,它們有其來時的必要,快速立足、壓制雜草,為後來的穩定者開路。然而隨著林相轉換的節點來臨,光線開始變得珍稀,底層的臺灣肖楠、相思樹與其他原生樹苗在陰影裡踟躕遲滯。這一次,我幾過完整評估後選擇介入。

七月中下旬,我開始確認動線與要保留的潛力樹種,然後進行咬人狗的選擇性小量疏伐。鋸痕如波紋,留在年輪與肌理上,也在林地的記憶裡。然而砍除只是起點,之後的覆蓋工作,才是自然農法的核心操作。
砍下的枝葉集中後,搭配周邊採集的姑婆芋、蕨類、棕葉狗尾草等植物,層層覆蓋於裸露土壤之上。此舉一方面減緩陽光直射與雨滴沖刷,防草並養護微生物,一方面也是預防咬人狗迅速再生的必要手段。曾見林地旁因水保工程遭重機械壓斷的咬人狗,短時間內竟沿根部再次爆發,抽枝出葉、強勢重生。覆蓋,正是給予這種旺盛生命力另一種緩慢而循序的回應方式。此外,這次枝葉並未如以往農作習慣般進行焚燒,亦未選擇運出林地,而是就地處理與覆蓋。這樣的選擇除了防止咬人狗再生、促進腐植層形成之外,更回應了當代森林復育中關鍵的碳固存思維。
焚燒雖然快速清理地表,卻釋出大量二氧化碳並破壞土壤結構,對長期生態系的穩定有隱性傷害;而移出場域雖看似整潔,卻斷裂了生態物質循環的鏈結。就地覆蓋,反而讓這些有機質轉化為土壤養分,在微生物與昆蟲分解過程中逐漸穩定碳的儲存。這種方式讓碳不再成為問題,而成為森林更新的養分儲藏,進一步呼應「自然解方」中強調的自然碳庫管理與碳固存效益。
這層覆蓋更具有「昆蟲旅館」的生態設計意涵。堆疊的枝葉與植物殘體,為多種分解者、腐植性昆蟲與地棲動物提供棲息場所,間接促進腐植層的形成,也加速林地從砍伐過渡至恢復的節奏。這些微小卻關鍵的環節,正構築出一個自給自足的再生系統。

人與自然之間,最終不是介入或不介入的選擇,而是以什麼姿態走入林中。這場疏伐,既是林地生態系的節奏調整,也是一種關於「讓位」與「過渡」的練習。先驅者退場,不是被消除,而是完成了階段性任務,為穩定者讓出光與地,讓更長遠的森林成為可能。
光線從縫隙灑下來,打在新生的嫩芽上,那些微小的閃亮,就是此刻的回應與收穫。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