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套書像是島嶼脈動的記錄,
也是生命彼此靠近時所發出的微光。

💛在《哈囉!你好!》的封面上,
溼地鳥群張開翅膀,
或站立、或展翅、或昂首,
像是迎接一個遲到的訪客。
色調安靜卻不冷冽,
藍紫色調暗示著生命交會的時刻。

翻開書頁,乍見一隻孤獨的黑鳥,
牠在角落裡顯得格外安靜,
牠望著北方天空,等待同伴的歸來,
這份等待充滿真實的重量。
等待本身,就是這個角色的全部動力,
牠不放棄,也沒有聲嘶力竭,
只是日復一日站在那裡,
像許多生命在時光裡的樣子,
不確定未來,卻不願離開。
內頁裡的各種鳥類各具神態,
細膩卻不失童趣,
彷彿牠們真的在向讀者打招呼。

故事的後段,
小鸊鷉的出現是個情感的轉折。
牠們以同樣的方式招呼,哈囉!你好!」
那是一種接納,
沒有差異的疏離,只有歸屬的肯定。
這本書表面上在講鳥,
其實在說等待、說歸屬、說彼此靠近的可能性。
💛溼地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情感的容器,
那些不願離去的鳥,那些不確定的飛翔方向,
和那隻仍然盯著北方的黑鳥,
讓人想起我們身邊無數的等待者,
他們未必是鳥,也未必有翅膀。

💛《天上飛來的魚》的封面是另一種動態,
魚群自海面飛起,往天空射去,
像是一支支帶著銀光的箭。
畫面基調是深紫與灰藍,
帶著黎明將至的神祕感。
這不只是自然奇觀,也是一種帶神話氣質的想像,
魚飛上天,彷彿違反自然,但也因此令人著迷。

💛故事以飛魚的願望開場,
牠們想成為「達悟」,想在島上快樂生活。
這是一個看似天真卻帶哲思的設定,
因為它觸及了一個核心問題,
什麼是快樂?達悟族的快樂是什麼?

我們跟著飛魚進入達悟族的日常,
穿著特有服飾的族人、
用手工打造的拼板舟、依時序舉行的下水祭典,
還有帶著神聖色彩的捕飛魚儀式。

這些畫面用溫和的淡彩與流暢的鉛筆線條,
描繪出「達悟族生活的樣子」。
有的族人正在雕刻船板,有的懷抱嬰兒,
有的頭頂農作物走在回家的路上,
還有海上滿天飛魚與火光的夜晚,
這是生活與文化的重疊,是傳統與信仰的交會點。
💛這本書的巧思在於,
它把文化介紹融入一個帶有神話感的敘事中,
讓讀者不是從外部觀看,而是被邀請走進故事。
當飛魚問:「達悟人為什麼快樂?」時,
我們也在思考:我們的快樂是什麼?
書中的情緒曲線從驚嘆(飛魚飛天的奇觀)
到安定(族人生活的平和),
最後落在一種對生活滿足的體會。
圖像用色柔和而有呼吸感,
讓文化知識變得親近而具生命力,
而不是遙遠或冰冷的的文字資料。

💛《捉鎖管》的封面收攏前兩本書的動態,
僅是靜靜停泊的兩艘漁船,
燈火在黑夜裡亮著,
遠方零星的漁火像海上的星辰。
這是夜間漁業的真實樣貌,
也是臺灣特有的燈火捕撈文化。
封面色彩深沉,但燈光溫暖,
這種對比像是對我們說,
這是一份孤獨卻充滿希望的工作。

💛內頁延伸了這種氛圍,
一頁是漁船的剖面圖,
標示著各種捕撈設備,
這些細節提醒讀者,
這些日常看不見的工作,
背後有一整套技術與智慧。

另一頁描繪滿海的漁船燈火,
橘黃的光暈與深藍的海面交疊,
捕撈的緊張與夜色的安靜交錯成一種張力。

還有一頁回溯了過去的火光捕魚,
漁民舉火吸引魚群,
那是一種古老又幾近儀式化的場景。
畫面裡火光與海浪翻湧,
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度,
也感受到人類與自然互動的長遠傳統。
💛故事透過情感描繪帶出「人與海的羈絆」,
漁民的奮鬥不是孤立的,
他們背後有家庭、有漁村,
有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閱讀時,那些夜色中點亮的光,
都是某個家庭生活的起點。
💛這三本書看似各說各話,
但串連起來,卻是一幅完整的島嶼圖景。
《哈囉!你好!》
讓我們看見溼地生態的脆弱與溫柔,
提醒我們守護環境。
《天上飛來的魚》用飛魚的視角引領我們認識達悟族文化,
體會一種不依靠過度物質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生活方式。
《捉鎖管》則把焦點放在勞動者身上,
讓我們看見海洋與人類生活的深層連結。
💛這三本書有一個共同點,
都以自然為起點,卻不止步於自然。
書中更在意的是:人類如何看待環境?
如何在其中生活、等待、奮鬥、尋找快樂?
這是臺灣的土地與海洋在發聲,是島嶼文化的縮影。
讀完這三本書,
你可能會記住黑鳥的等待、
飛魚的騰躍、鎖管船的燈火。
它們分屬不同的場景,卻有相同的氣質,
真誠、靜默卻充滿張力。
💛劉伯樂老師的繪本,
讓生態教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知識,
而是帶有情感與文化的體驗。
這三部作品像三個篇章,
串聯出一首島嶼的長詩,
溼地是島嶼的呼吸,
飛魚是海洋的浪漫,鎖管船燈是勞動的光芒。
從溼地到大海,
從飛魚到鎖管燈火,
這座島嶼的心跳就在這些細微的生命裡。
《劉伯樂生態系列繪本套書》
作者|劉伯樂
出版|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