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在亞洲文化創意產品的版圖上,日本始終獨領風騷。東京國立博物館近期推出的「江戸☆大奥」特別展,彷彿是一道穿越時空的裂隙,讓觀眾得以窺見江戶城——今日皇居所在——那幽深宮闕中被層層門禁與沉默封印的女性空間。
「大奧」這個詞,在漫畫、小說與影劇中,總被渲染為一個充滿絢麗衣裳與才貌雙全女子的夢幻場域。然而歷史的塵埃一旦被拂去,映入眼簾的,卻是制度機器下女性身體與情感的雙重囚禁。大奧是封建體制的暗影,它教人明白:華服之下的,是層疊的階級、孤絕的等待,以及對權力與自由無聲的哀求。
而展覽衍生的文化產品,亦非僅止於可愛或紀念。著物風的Sanrio角色布偶,將權力的糖衣包裹於軟萌之中,一如歷史中那些被馴化、被「可愛化」的情感,實則藏著無法傾訴的壓抑與掙扎。這樣的設計,既是商業的巧思,也是一種權力語言的再搬演。以《千代田の大奥》為靈感的足袋襪,輕薄柔軟的布料上,織入的卻是密不透風的監視與規訓。足下的行動被規範、被設計,也預示著:連最日常的步伐,都不屬於真正的自己。刺繡品牌Ball&Chain的包款尤具象徵意味。表面是細緻繁複的視覺饗宴,品牌名卻直指「球與鏈」的束縛之意。攜帶它上街的同時,彷彿也背負著一段歷史的重量——那是女性在權力系統裡,被看見、也容易被遺忘的光與影。至於LUPICIA的大奧風味茶,更是宮中女性僅存的喘息空間與情感轉譯的象徵。茶香流動之間,或許也承載著她們短暫逃離體制的幻想與記憶。文化創意產品,若僅止於「好看」與「好買」,終將失語;真正動人的,是那些在物件背後,能夠召喚記憶、敲擊歷史、觸碰人心的敘事能量。因為它們不只是一個設計品,它們更是情感的容器、記憶的碎片、歷史的再現場。
當視線回望臺灣,我們不得不承認:今日文創之困,正是「記不住」與「感受不到」。設計往往過於表面,缺乏文化厚度與歷史情感的深入挖掘。從蔥油餅、鳳梨酥、阿嬤的花布、檳榔西施……這些「臺灣意象」的過度消費,暴露出一種文化符號的懶用與廉價。
真正成熟的文化創意產品,不是消費歷史,而是與歷史共同呼吸、對話與抵抗。所以,臺灣的問題不在於這些素材不夠好,而是在於我們有沒有賦予它們足夠深度的敘事,也無意願將這些平凡日常中蘊藏的歷史疼痛與社會脈絡,好好說清楚、做透徹。於是,文化創意產品成了一次性的旅遊記憶,而非一場與歷史、身份、自我產生共鳴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