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利空新聞就想跑,看到利多就想追,
但冷靜下來想想: 那些當初嚇死人的新聞,現在回頭看…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川普關稅】今年 4 月:
當時川普說要對全世界課重稅,全世界股市一起崩盤,台股甚至三個交易日跌4000點。新聞一堆專家跳出來說:「供應鏈要斷了」「通膨會爆」「經濟倒退十年」…… 很多人被嚇到停損,但應該更多的是被斷頭。
但現在回頭看,已經漲回來了。
同樣的關稅議題,後面再講幾次,市場根本反應不大。 因為第一次出現時的恐慌是最大的,後面講再多,市場已經消化完了。
🦠【台灣疫情】2020 年 3 月:
那時本土確診暴增、雙北升三級警戒,台股兩個禮拜從一萬一殺到8523。
我也是當時跟著停損的那一個,因為不知道會跌到哪裡。
結果呢?四個月後,台股創新高。
後來確診數再怎麼爆,市場就是不跌,甚至繼續漲,因為情緒與籌碼早已清洗過一次。
📊 所謂的「利多」「利空」,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很多人以為消息可以當作買賣依據,但事實是——
同一則新聞,在不同時機可以被市場解讀成完全相反的東西。
來看兩個最新的例子:
🔁【降息預期:到底是利多還是利空?】
- ✅ 利多解讀(市場在低檔時):
「降息=資金寬鬆=經濟撐得住=股市反彈」 → 市場解讀為央行放水,有利風險資產,直接上漲。 - ❌ 利空解讀(市場在高檔時):
「降息=經濟撐不住=不得不救市=衰退警訊」 → 市場解讀為基本面要崩,開始獲利了結。
🔁【財報優於預期:結果漲還是跌?】
- ✅ 利多解讀(股價位階低):
「財報超預期=轉機浮現=基本面翻轉=低接機會」 → 低檔財報好,常常變成反彈催化劑。 - ❌ 利空解讀(股價已在高點):
「財報再好=也只是利多出盡=趁機出貨」
📌 重點不是消息,而是「市場的位階與情緒」
- 在高檔,大家自動過濾利空,只信自己想信的
- 在低檔,市場也能把利空當利多解讀,因為跌不下去就會漲
不是新聞決定行情,而是市場狀態決定新聞怎麼被解讀
🧭 如果不會解讀怎麼辦
與其去猜新聞怎麼影響 GDP,不如直接用簡單有效的邏輯操作:
✅ 長期持有,分批布局
✅ 大跌時考慮加碼
✅ 漲多時考慮部分出場
✅ 維持一定部位參與市場,不清空、不梭哈
❌ 不要因為恐慌或 FOMO 就亂砍亂追
市場沒那麼理性,漲跌往往是情緒與位階在主導,
新聞不是你該進出的理由,真正的關鍵,是你的持股部位與風險控管。
⚠️ 本帳號非持牌分析師,亦無提供投資顧問業務之資格與行為。
本文純屬交易經驗紀錄,所有操作請依個人判斷進出場,盈虧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