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唐󠇡·張志和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hi5)肥󠇡。
- 青󠇢箬(jiok8)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魚,白讀音:hi5 (漳廈腔),hu5(同安腔) , here5(泉腔)。文讀音:gu5。
張志和(約730-810),字子同,初名龜齡,自號「煙波釣徒」、「玄真子」。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他早年有才名,曾待詔翰林,做過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後因事被貶為南浦尉,遇赦後無意仕途,遂絕意官場,歸隱江湖,長期隱居於湖州(今浙江吳興)西塞山一帶的苕溪、霅溪,過著扁舟垂釣、寄情山水的生活。
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應是其歸隱湖州期間的作品。當時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張志和與其兄張松齡(亦擅詞)等文人名士常有往來酬唱。傳說顏真卿見其漁舟破舊,欲為之更換新船,張志和婉拒,言願以此舟「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足見其逍遙自適的心態。
《漁歌子》五首(此為第一首,最為著名)正是這種隱逸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心靈寄託。漁歌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顧名思義,內容多詠漁家生活。張志和以此詞牌,將其親歷的江南水鄉風光和隱逸情趣完美融合,開創了文人詞中描寫隱逸生活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如蘇軾、黃庭堅均有追和之作)。
張志和的《漁歌子》以極簡練的筆墨(27字),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生機勃勃、充滿動感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圖中的主角——披蓑戴笠的漁父(即詞人自我化身),在斜風細雨中悠然垂釣,樂而忘返。整首詞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遠、恬淡自適、超然物外的意境。它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讚頌,更是詞人摒棄功名、醉心山水、追求精神自由與心靈寧靜的隱逸情懷的完美寫照。其意境之美、情感之真、語言之清麗自然,使之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也奠定了張志和在中國詞史上「隱逸詞宗」的地位。
此詞意境深遠,影響甚至及於海外。據記載,日本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786-842)對此詞極為傾倒,曾仿作多首《漁歌子》,成為日本填詞的開山之作,其御筆所書張志和此詞及仿作,至今仍珍藏於京都御府內。可見其藝術魅力跨越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