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觀(1049-1100)是北宋著名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身處黨爭激烈的時代,仕途坎坷,屢遭貶謫。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份不詳,但普遍認為是他中後期作品,可能融入了他自身經歷聚少離多、人生失意的感慨。
此詞以中國傳統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神話故事為題材。這個淒美動人的愛情傳說,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抒寫離愁別恨、歌頌堅貞愛情的絕佳載體。秦觀詞風婉約細膩,善於抒寫離情別緒。在《鵲橋仙》中,他不僅描繪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場景,更可能將自己宦海浮沉、與親友愛人離別的愁緒,以及對真摯永恆情感的嚮往,寄託於這個古老傳說之中。
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以七夕神話為依託,用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纖雲」、「飛星」、「金風」、「玉露」、「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等意象營造出清麗脫俗的意境),既細膩描繪了牛郎織女相會的珍貴與別離的哀傷,更在結尾處石破天驚地翻轉了傳統的離愁別緒。它將愛情的價值從「相聚時間的長短」提升到「情感本身的質地與永恆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十四個字,以其深刻的哲理、超脫的胸懷和對真愛本質的精準把握,成為千古傳誦的愛情箴言,使這首詞超越了具體的故事和時代,成為歌頌永恆、純粹、精神契合之愛的絕唱。整首詞意境優美,情思深婉,格調高雅,是婉約詞中兼具深情與哲理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