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一詞的起源:搭訕藝術
其實,PUA 是「Pick-Up Artist」的縮寫,最早意指「搭訕藝術家」或「把妹達人」。起源於1990年代的美國,一群男性在網絡論壇上討論如何搭訕女生的技巧和策略,致力於教導男性如何吸引異性。
隨著論壇的進展,漸漸地發展出了一套被稱為「搭訕學」(pick-up artistry)的系統,比如:
開場技巧:開啟一段搭訕的方式。
展示價值:用語言或行為,讓異性覺得自己有吸引力。
吸引-舒適-誘惑三階段:一套從搭訕進入關係的S.O.P流程。
直到2005年,因為《The Game(把妹達人)》一書,而漸漸廣為人知。
PUA一詞的演變:從"搭訕藝術"變成"情感操縱"
起初PUA強調社交技能與自信建立,目的是讓"魯蛇"(指單身男性)早日脫魯,但隨著更多的技術被開發出來,漸漸使PUA變得有道德爭議,有些技術帶有強烈的操控、貶低、與欺騙的色彩,舉例如下:
Negging(負面暗示):
「你這件衣服很特別啊,像我阿嬤以前會穿的那種,但你穿起來還不錯看!」
PUA者會用一種看似無意、半開玩笑的方式貶低對方,藉此打擊其自尊,讓其對你的評價產生不確定感。
因為無法分辨是褒是貶,為了爭取肯定,就會更加努力與PUA者互動。
Push-Pull(拉推策略):
交替給予關注與冷淡,讓對方情緒忽冷忽熱,產生依賴與不安全感。
約會見面的時候表現很熱情,但是隔天故意對其冷淡,再一下又開始熱情。
對方感覺到模糊、依附恐懼,好像努力點,就能夠得到你的關注,以撫平不安全感。
DHV(Demonstration of Higher Value,展示更高價值):
「我昨天才跟某個網紅吃飯,她跟你其實有點像。」
透過談話或故事表現出自己有社會地位、有魅力、有選擇權
對方會覺得PUA者是「熱門人物」,產生競爭與追求的心理。
還有數種爭議性的搭訕技術,因為並非重點,故本文不一一列舉
這些技巧的共通特點是:營造權力不對等、操弄對方情緒、誇大自我價值,利用不安全感、焦慮感來控制他人反應。
人在感到不安全、焦慮或模糊時,本能性地會想透過更多接觸,來填補經驗的空白,尋求對方的肯定。
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是基於信任與愛,而是一種生物性的依附恐懼,也造成了被PUA者身體、心靈上的受損。
漸漸地,PUA不再單純是一個搭訕指引,而是成為了情感操控、精神控制甚至情感詐騙的代名詞,是一個負面詞彙。
PUA一詞到亞洲:泛指各種操縱式關係
隨著傳到亞洲(尤其中國大陸地區),與在地人文相結合後,PUA一詞,漸漸地不再單指搭訕,而是可以泛指任何有唬弄、欺騙、貶低、操縱性的關系,包含各種層面:
職場PUA :畫餅、假誇真給增加工作、年輕人就是要多學習....
情感PUA:我沒辦法不劈腿但我還是最愛你....
家庭PUA:媽媽是為了你好、我們把你寵壞了、都是因為小時候你沒照顧好我所以我才...
權威PUA:等到你到我這個位子你就會知道.....
友情PUA: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跟每個人都這樣說)、如果你是我朋友你就應該幫我....
等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