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型書店,其實很有機會辦走讀,而走讀活動,也有可能成為書店的特色活動,而書店加入走讀元素,某種程度也是一種空間延伸,從點狀的書店,拉出一條線的旅程,到閱讀一個面的城市區域。
但走讀跟導覽超級像,別的國家我不知道,
但在台灣,沒有好好設計過的走讀,比較像是另一種名稱的導覽。並非貶抑任何書店辦的走讀,而是從我個人觀察的角度,聊聊可以怎麼做,比較能更貼近走讀這件事情,不過這邊純粹參與者觀點。
走讀既然有個讀這件事情,就代表這個行動中,帶的人跟被帶的人,一開始就是雙向互動的存在,基本上得要有活動設計的環節;而一般的導覽,既然是導,多半是由導覽員單向施予訊息,白話一點就是,一直走一邊講,整趟講完之後,活動就結束了。
不過這是我的個人定義。
所以走讀的走,其實是為了讀而存在的,那怎麼讀?
我提出幾種可能的設計方式,給大家參考。
🚶♂️ 找出呼應城市紋理的書,走入書裡的世界
從某本書找出路線(例如葉石濤文學路線),以書中描述的點作停留點,並搭配書裡內容,整理出啟程前的文本。
在走之前,先讓參與者閱讀文本,到了定點後,帶領參與者聊聊書中描述跟現實中定點樣子的差異感。
🚶♂️ 拿本飲食文化的書去探點
飲食是最容易吸引參與者的元素,但單純吃吃喝喝,不一定得要參加走讀,如果可以邊吃邊深度理解飲食背後的文化故事,那對很多人應該蠻有吸引力的。
除非帶領者是一本行動飲食文化大典,否則可先找幾本跟走讀路線相關的飲食文化書,抓重點出來安排停留點(吃喝為主),除了吃喝,還可帶參與者了解這個點的特色跟由來。
甚至可先去跟店家老闆拜碼頭,如果時間抓得還ok,老闆也願意,由老闆講講店裡故事,是個加分的走讀體驗。
🚶♂️ 找當地的地方刊物探索刊物介紹的點
這個比較簡單,個人也可透過這方式去走。基本就是按圖索驥,書上寫了什麼點,先看看,然後去逛逛。
地方刊物跟純觀光刊物著眼點不同,所以去前可先想,到底去那邊幹嘛,到時要踏點,才不會走馬看花晃一圈就跑了(當然要這樣做可以)
透過活動設計,走讀也可以是一場有趣的行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