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的基礎:老三篇*略談
作者:老衲
(*前按:「老三篇」這個名詞,一般來說是指偉大光榮正確的毛澤東毛主席所寫的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時候被要求全中國人民每天都要學習,因此得名。
而心意六合拳的某些門人借此名稱來形容心意六合拳中最重要的三個動作,不是古名,卻也形容得頗為傳神。)
心意六合拳是一個很古怪的拳法,練法與常規的漢族拳法大相徑庭。所以老衲常說心意拳那是回族人從西域帶過來的拳法,其內涵思維與漢族人設計拳法的思維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
不過如果你去Google維基百科的話,會發現外面比較流行的主流說法是:在明末清初之際,一個叫做姬隆風的人在終南山上發現了岳飛留下來的《武穆遺書》,依書修煉,拳名「心意六合拳」——咦!這段情節簡直是延續《射鵰英雄傳》與《神雕俠侶》的語境敘事——終南山不是那活死人墓的根據地嗎?而《武穆遺書》,那不是郭大俠被西毒歐陽鋒打個半死所搶得的寶書嗎?如果浮想聯翩,簡直可以在南宋到明末之間發展出無窮的故事來。
中國傳武很多所謂的「正史」,細心考究起來,往往是不值一哂的荒謬邏輯,老衲作為一個讀過現代書的知識份子,真的很難與他們那夥迷信鄉野奇譚的傳武說書人攪和,或對經不起推敲的武術歷史隨之起舞。
(託名岳飛之外,更有人說這拳是來自岳飛的老師周侗,還歷歷數來說當年與岳飛同窗共學心意拳法的師兄弟們還有武松、盧俊義⋯等人。哎,二十一世紀了,真還有人相信這些鬼話?)
扯遠了,說回拳法本身。
為什麼老衲總是說心意六合拳的設計思維很奇特呢?因為一般的拳法最基礎的功夫總是幾下實用的招數,而心意六合拳反其道而行,最基礎的功夫,卻是幾下最不實用的招數。
說到柔道,最基礎的就是大外割與過肩摔;說到拳擊,最基礎的便是前手刺拳與後手重拳。如果我們看陳氏太極拳,一上手的功夫就是一招撩陰抓蛋打碎的金剛搗捶;如果我們研究楊氏太極拳,初初上手的功夫便是四大正推手的棚捋擠按攬雀尾。
說到慕容前輩最推崇的兩種中國傳武實戰拳種北螳螂與南詠春,也是如此。北螳螂的基礎各派軟硬不一,不過大致上還是以勾摟採掛與劈崩圈串為主,攻守兼備,刁鑽難纏;而南詠春相對簡約,精練日字衝拳及攤膀伏手,以快打快,也是極不好對付的。
更別說近代最流行的兩種以槍化拳的拳種:形意拳與八極拳,形意拳的五行拳招招實用,而八極拳更是如此,除了直勁捅勁之外,還旁參了許多摔跤的手法與絆子,那都是以實用招數為導向的設計思維。
看多了拳法就知道,幾乎所有的漢族拳法設計思維,都是以整套拳的基礎前幾下去做主要打法,進而去架構出整個該拳種的打法節奏,少有例外。
而心意六合拳卻是老衲見過極少數的例外,開頭的幾個基礎動作,那卻是完全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招數。
心意六合拳最基礎的三個動作,也是重要的三個動作,被很多人稱做是「老三篇」的搖閃把、刃勁,與龍調膀,這三個動作都是完全不能實用的。
搖閃把:在胸前滾一圈後拇指向前。這個動作完全不實用,老衲在教新來的學員的時候甚至被學員詢問說,這個動作是拿大拇指去戳對方嗎?一笑。
刃勁:雙手在肚子前面交叉以後分開。老實說這個動作也不是什麼實用的招數,說撩陰又打得太短,說護襠又太多餘——至於有腦子整天幻想發夢的心意拳大師在水管上說可以用刃勁這個動作破解巴西柔術的雙手抱摔,老衲只能說那是沒被現代搏擊痛揍過的天方夜譚說書人才能想出的法子,罵都懶得罵他。
龍調膀:這個動作更奇妙,簡單說來就是如同撥浪鼓,雙肩一轉,雙手隨之放鬆擺動。一看就知道不是拿來打架的架子。
這幾個動作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有空再詳細解釋,不過當年老衲的師父曾經對俺說過:「如果你以後不想練拳了,至少這幾個動作還是要天天複習;只要這幾個動作打好,可以保證你心意六合功力不退。」如此可知這三個不實用的動作對整套心意六合體系的重要性。
拿三個不實用、而且沒有直觀作用的動作設計作為整套拳法的基礎,在老衲當年第一次見到這個拳法的時候真的很震驚,覺得這根本不是常見的拳法設計思維,也不是一般的漢族的文化背景可以想到的設計方法,所以才始終相信這肯定是另外一種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才能想出來的拳法;而就目前已知的歷史資料來看,最有可能的還是回族。
當然心意六合除此老三篇之外還有許多獨特的設計,有空再談。
另外一提,老衲此說只是對比諸多拳法的設計概念,沒有評斷拳派之間優劣的意思;向來認為練拳如同吃維他命,缺什麼就應該吃(練)什麼,說Q10特別不代表說葉黃素不好。
實在厭煩了那些整日吹捧自己拳派天下第一的大師們,許多當代傳武大師的驕傲自滿嘴臉,恐怕連當年達摩祖師與三丰真人都拍馬趕不上,實在是令人避之惟恐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