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變得太快,而我選擇暫停一下,重新看看它的樣子
過去三個月,我和老婆背著大背包跑遍幾個國家,一邊完成我們的心願清單,一邊讓自己抽離高強度的產品與技術節奏,單純去感受「世界此刻的樣子」。
原本以為會是一段完全放空的日子,但沒想到這段旅程,讓我不斷意識到 AI 正在以一種低調卻穩定的節奏,滲入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 在埃及,一間炸雞店老闆用 AI 做出整面牆的廣告設計。這樣的視覺呈現,過去可能得請設計師、攝影師才能完成,現在他一個人就搞定。
📌 在坦尚尼亞和秘魯,旅遊 agency 的英文回信流暢得不像他們平常的語言表達,甚至在 WhatsApp 針對我提出的每個細節問題,回覆得既快速又完整——以前這樣的品質,非母語者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另外花錢請翻譯才能做到。
📌 而我們自己,也每天用 AI 幫忙規劃行程、處理各種英文訊息,甚至在一些博物館和景點,在沒有請導遊的情況下,也還是可以請 AI 當私人解說員。
原本只想單純旅行,但這段路上,我一次次注意到 AI 已經開始融入各種日常場景。
AI 帶來的改變不是瞬間發生的,但卻又像潛流一樣不斷累積,悄悄改變我們工作、生活、甚至解決問題的方式。
🧠 回到台灣後,我腦中冒出一個念頭:
「如果 AI 已經能在這麼多場景被運用,那麼對一個 Product x Tech Builder 的我而言,它能跟我一起走到多遠?」
這個問題並不是憑空而來,因為過去這些年,我的工作常常是:
- 整合視角出發,串連需求,推動產品前進
- 定義模糊需求,拆解成可執行的技術規格
- 銜接技術、商業兩端,讓產品能真的被build出來並落地
AI 的出現,正在改變我熟悉的這一切。
我認為它不只讓我能把原本的事情做得更快更好,甚至還能帶我探索過去不熟悉的領域,突破我原本的邊界。
🔥 所以接下來,我要給自己一個挑戰:
讓 AI 作為我的夥伴,看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共同創造價值。
主軸很簡單:
我會把過程中 所有的心境、作法、工具、成本、卡關、失敗,以及那些意料之外的收穫記錄下來。
這些真實的細節,才是這趟探索的核心價值。
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嘗試:
- ✅ 與 AI 用產品思維定義需求、設計架構,
- ✅ 與 AI 對話、協作、debug、review code
- ✅ 與 AI 一起探索 GTM 與商業模式
看看它能在產品定義、設計、開發、GTM 等過程中被運用到什麼程度。在這過程中,或許我也會從零嘗試做出一個小產品並將它丟到市場驗證,同時探索它在需求思考、架構設計、程式協作與商業模式上的可能性。
這不是要證明 AI 能取代誰,
而是想探索:當技術與產品的視角結合,搭配 AI 這位新夥伴,在 2025 這個時間點,我們能一起走到哪裡?又能以什麼方式協助我突破原本的邊界?
👀 如果你也在問同樣的問題…
📌 AI 能不能不只是工具,而是工作與成長的真正夥伴?
📌 在這個被 AI 不斷攪動、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還能用它推開哪些新的可能性?
歡迎關注這個系列,或直接留言 / 私訊聊聊你的想法。
保持聯繫,一起成長
🙌 喜歡這篇嗎?點個愛心或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關於普林司王
🧑💻 Product × Tech Builder
💡 運用 AI + Vibe Coding,打造實用小工具,幫助自己和他人更高效地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