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軍事與地緣政治脈絡
【俄烏戰爭實戰驗證】
俄烏戰爭中,大量低成本自殺式無人機(如伊朗製「沙赫德」、改裝商規無人機與自爆艇)被廣泛運用於偵察、遠距轟炸、電子干擾與通訊阻斷任務,在成本、部署彈性與實戰效益上被證實優於傳統載人機與重型火力。這場戰爭成功驗證無人機「高CP值」作戰價值,也促使各國國防部迅速擴編UAV採購預算,並視為下一代非對稱戰爭核心裝備之一。
【中美軍備對抗升級】美國持續強化印太部署,AI無人偵察機與電子作戰模組在南海與台海演訓頻率升高,包含MQ-9、MQ-4、Shadow系列等型號。中國則聚焦發展「察打一體」無人戰鬥平台,包括翼龍系列與攻擊-11等,並積極外銷至中東、非洲與拉美國家,形成技術與地緣擴張。
【低強度衝突與反恐應用擴大】
在中東、以色列、葉門與北非地區,無人機已成游擊戰、城鎮戰、反恐精準作戰的基礎武器。即使在低成本技術條件下,依然能造成結構性戰損與心理威懾,已成為全球新型態軍備競賽的起點。
二、台灣政策與軍工國造脈絡
【國防部、中科院推動「無人載具國造計畫」】
自2023年起,台灣國防部與中科院明定「無人機」為國防自主重點項目,目標建構自研整合能力與本土量產鏈,分為戰術偵察型、目標標定型、巡弋打擊型、蜂群協同型等六大發展架構,並導入民間業者分工製造。
【預算編列大幅擴增,轉向實質採購】
2023年編列約20億元研製預算、2024年擴編至80億元,2025年起正式由國防部主導啟動「五萬架無人機採購案」,總金額上看500億元,為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單一軍購專案,且跨出研製階段,進入戰備部署與實戰應用層級。
【民轉軍政策推進、供應鏈結構調整】
政策引導AI、自駕、影像處理、航電模組、遙控導航等廠商技術轉入軍用模組體系,例如原本專注農業噴灑或航拍應用的模組廠商,受邀轉入軍方合作清單,結合中科院設計案或參與國防部統一採購平台。
三、關鍵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
【AI、自駕導航、精準打擊整合】
- 導入AI深度學習演算法,進行影像即時辨識、地圖建構與目標標定,自動調整飛行路徑並預測障礙環境。
- 具備戰術打擊用「半自動攻擊演算」與低延遲地面指令反饋能力。
【低軌衛星通訊整合】
- 搭配Starlink、OneWeb等低軌衛星通訊系統,無人機可達百公里以上即時遠端控制。
- 支援跨地域飛行任務,並可由地面操作中心即時接收影像與座標資料。
【蜂群編隊與多機協同演算法】
- 台灣目前已有中科院與工研院聯合研究「蜂群自主控制系統」,利用自組網協議實現多機戰術互動。
- 可應用於電子干擾、多目標圍捕、主動閃避與目標轉移作戰場景。
【模組化設計、輕量化、高能電池】
- 採取單元模組化設計,可快速組裝/更換任務載具如紅外線鏡頭、雷達、彈藥倉。
- 使用碳纖維、航太鋁合金材質實現重量壓縮,配合高倍率鋰電池與能源回收技術,提升續航與靈活性。
四、台廠切入點與產業鏈定位
- 整機組裝與平台系統整合
雷虎(8033)、邑錡(7402)、亞航(2630)→ 中科院或國防部合作整機代工平台、主控飛行
- 系統導航與控制模組
事欣科(4916)、悠泰科技(6928)→ GNSS導航、飛控器、IMU模組
- AI辨識與影像模組
中光電(5371)、昶瑞機電(7642)→ 軍規熱感攝影鏡頭、AI影像辨識主控板
- 馬達與驅動、天線與航電
未公開合作廠商、部分中小機電商 → 無刷馬達、碳纖螺旋槳、UHF訊號天線、指向控制系統
- 軍轉民延伸應用
神盾集團、台達電、聯發科(影像/感測器供應鏈)→ 技術供應端支援(如邊緣AI晶片、雷達模組、資料通訊技術)
五、台灣國防預算與無人機標案概況(2023–2025)
國防預算演進與預算占比
- 2022年 約3745億元 占GDP比重2.2%
- 2023年 約4151億元 占GDP比重2.3%
- 2024年 6068億元(歷史新高) 占GDP比重2.5%
- 2025年 6470億元(提報案),惟遭凍結約1607億 占GDP比重約2.45–2.5%
賴清德總統公開承諾將國防支出拉升至 3%以上GDP,美方則建議目標應達3.4%甚至10%以對應中國威脅。
立法院預算凍結問題
- 2025年預算審查中,國防項目遭凍結 約1607億元,其中包含無人機研製與測試場域建設。
- 行政院警告若維持現狀,中央財政最多僅能撐到2026年Q3,將影響國防裝備進度與整體訓練量能。
六、2025年500億元無人機採購案細節標案細節
- 採購單位:國防部(聯勤)
- 預算規模:新台幣 500億元
- 採購數量:48,750 架(商規 × 軍用混合型)
- 機型類別:垂直起降型、固定翼偵察型、中程飛彈掛載型、AI標定型、蜂群式 UAV
- 合作結構:鼓勵國內民間廠商組隊聯合投標,實現跨領域技術整合
- 執行期程:2025–2027 年分批交付,並可能另設後續配套特別預算
相較於首批約 3000 架試製機,此案量為其 16 倍,為台灣歷來最大軍購案之一,具備政策與產業雙重拉抬效果。
七、總結觀察
- 整體題材強度自2023年起由政策預期→實質編列→正式採購階段推進,逐步具備長線產業前景。
- 技術模組分工逐漸明確,整機平台廠與關鍵子系統供應商(如影像模組、導航晶片)將為核心受惠族群。
- 盤面資金容易圍繞軍工、AI、邊緣運算題材進行輪動,需留意誰握有真實接單與技術轉換能力。
- 政策風險尚存,尤其立院預算凍結與軍民協作架構尚未完全成熟,需留意年度特別預算是否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