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蠟筆小新》的卡通,其中有一個場景,至今仍讓我爆笑之餘又印象深刻,甚至成為生活中某些情境的絕佳比喻。
這個身影,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熟悉的小新。由於年紀小、個子矮,他即使努力蹬腳,也無法成功勾到冰箱門。然而,饑餓的驅使往往能激發人類的潛能,小新靈機一動,想出了將椅子挪到冰箱旁邊的妙招,藉助椅子的高度完成他的「偷吃大計」。
就在這時,一種出於本能的生物直覺閃過他的腦海。他突然覺得,直接打開冰箱門似乎太危險了,或許會引發某種不可預知的後果。於是,畫面一轉,小新身上綁著安全繩,準備從冰箱的側面進行「登頂行動」。他爬上冰箱頂部,然後在那個至高點打開冰箱門。就在冰箱門被拉開的瞬間,裡面的食物如洪水般傾洩而出,場面混亂得令人捧腹。
這個場景,這個畫面,有沒有讓你聯想到某些熟悉的情境? 是不是跟阿嬤的冰箱很像啊😅
阿嬤的冰箱,是一塊神秘之地,幾乎成為家中不可侵犯的領域。只要你鼓起勇氣打開它,迎接你的將會是滿滿的塑膠袋,塞得密不透風。袋子裡裝著各種食物,從新鮮的菜餚到早已過期的食品,甚至還可能有一些你完全辨認不出來的「古董級食材」。這些食物彷彿在冰箱裡獲得了某種永恆的魔法加持,能夠抵抗時間的侵蝕,永遠不壞。
阿嬤的冰箱之所以如此「豐盛」,其實源自長輩們的惜物心態。許多長輩相信,食物放進冰箱就能保存得更久,因此不管是剩菜、過期食品,甚至是一些用不到的調味料,都一股腦地塞進去。這種行為背後,藏著一種深深的匱乏感。或許是因為過往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明白物資匱乏對生活的影響有多麼巨大,因此產生了儲存的需求。這種心態,就像生物本能一般,根植於他們的內心深處。
這種囤積的行為,其實和人類演化過程中的脂肪儲存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想想看,我們肚子上的那層「脂肪好朋友」,是不是也是人類為了應對食物短缺、季節性變化和生存挑戰而發展出來的重要適應機制?脂肪的存在,讓我們在饑荒時期能夠多撐一會兒,而冰箱裡的食物,則是現代人為了應對心理上的不安感而囤積的「安全保障」。
這不就像紫微斗數中的化忌嗎?
化忌,代表著空缺、需求無法滿足的狀態。
當你的子女宮或田宅宮有星曜化忌時,這種匱乏感可能會更加明顯。你會覺得家裡的物資永遠不夠,總是想要再買、再囤積,彷彿填滿的不是冰箱,而是自己的內心。這種心理狀態,正是許多長輩囤積食物的原因。他們害怕能量不足,害怕生活中出現缺乏,甚至擔心家人會餓肚子,因此努力囤積食物,準備好存糧以應不時之需。
然而,這種心理上的匱乏感,也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
試想一下,當你試圖幫阿嬤清理冰箱時,丟掉那些早已過期的食物,結果可能會引發一場家庭革命。對長輩而言,你丟的不是食物,而是他們的「安全感」,甚至是他們的心。這種行為,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在剝奪一種重要的心理寄託。
所以,當你面對阿嬤的冰箱時,請記得,清理冰箱並不是單純的整理家務,而是一場需要深思熟慮的心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