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 2025 年 7 月經歷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投票行動,針對多位立委展開政治問責。然而,這場被喻為「民主火力展示」的罷免潮,卻也暴露出台灣當前政治環境中令人憂心的幾個深層問題。
非黑即白的論述,讓社會陷入集體焦慮
這次罷免行動中,政黨與支持者普遍採取「敵我分明」的語言策略——支持罷免即是愛國,反對罷免就是賣台。在這樣的敘事框架下,不論民眾立場如何,都承受了極大的社會壓力。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不僅壓縮了公共理性的空間,也讓中間選民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我們必須正視,民主社會本應容納多元與異議,而非強迫人民站隊。否則,所謂的民主投票,只是強化政治動員的工具,而非理性選擇的過程。
短期抹黑操作,揭示政治倫理的淪喪
從網路攻防、剪輯影片、標題殺人,到未經查證的流言散播,罷免過程中出現大量以「快速引爆情緒」為導向的攻擊手法。這些現象說明:現今部分政治行動者,已經不再在意言論的真實性與道德界線,只問效果,不問方法。
這種「戰術型抹黑」,或許短期有效,但長期將造成社會對政治的不信任、對真相的冷感、對選舉制度的幻滅。
寒蟬效應與法律漏洞,政府角色令人寒心
一系列的造謠事件令人震驚:從自導自演的政治仇恨事件,到政府官員迅速「跟進表態」,再到媒體渲染、輿論放大,最終卻無任何法律責任歸屬。這樣的過程,等同於向社會宣告:「謊言,只要說得漂亮、操作得巧妙,就可以不受懲罰。」
更嚴重的是,當政府成為這場操弄的一環,而非裁判與守門人,法治的信任基礎就此崩解。
抗中,不等於仇中——真正的自信,來自制度的領先
這次罷免被包裝為「抗中保台」的大旗,但我們應該誠實面對:要怎麼「抗中」?又要怎麼「保台」?
「抗中」需要智慧,「保台」更需要實力。抗中,不代表要仇中,更不是仇恨所有中國人。我們既沒必要仇中,也不需要仇中——因為仇恨反而顯得我們沒有自信。真正的底氣,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實力與制度的成熟。
我們的硬實力來自各行各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這是全球認可的競爭力,也代表著我們長久以來的努力已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肯定。而更珍貴的,是來自我們民主制度的軟實力——自由言論、全民健保、獨立司法、政黨輪替,這些正是中國最欠缺、最難以望其項背之處。
如果我們真心想「保台」,就該展現對民主制度的尊重,持續改革、修補漏洞,讓台灣制度更強、更穩健,讓它成為全球典範。這才是我們守護台灣最強的武器。
所以我們走入中國,不是去討好誰,而是去展示什麼叫做台灣人的尊嚴,什麼叫做制度的力量。
中國很強大,資源也多,這是事實。但若真想統一?那"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別讓抗中成為遮蔽美國壓力的藉口——實力才是台灣的護身符
我們常說「抗中保台」,但現今的局勢,有沒有可能其實更需要「抗美保台」?這聽來或許刺耳,卻不無道理。
我們才剛在科技領域取得些許成績,美國便立刻加徵關稅,硬要分一杯羹;我們努力研發製程技術,美國媒體卻指控那是「偷來的技術」。這樣的打壓與輕蔑,我們甘之如飴嗎?這合理嗎?這公平嗎?
台灣社會對中國的壓力反應激烈,對美國的壓力卻默不作聲,甚至反過來自我催眠般地相信「美國會保護我們」。然而,現實是:任何強權都是基於利益行事,美國也不例外。
我們要問的,不是要不要親中或親美,而是:我們能不能夠「挺自己」。
同樣的邏輯適用:我們對美國沒有必要仇視,也不需要仇美。但我們更應該展現骨氣,告訴世界——我們尊重你,但不會任由你予取予求。我們走自己的路,以制度與實力為後盾,這才是護台真正的樣貌。
我們要的,是制度的重建,不是情緒的再撕裂
罷免本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一環,但當它淪為政爭工具、民粹戲碼與資訊戰場,它所帶來的不是進步,而是裂痕。台灣的民主發展不能停留在「形式民主」的層次,更需要「制度倫理」與「公共理性」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