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我們清理的,不只是雜草,而是為原生種打開一個出場的機會。
今天,我在576林地進行割草。草長得有些高,擋住了我先前種下的樹苗——那些期待著陽光與空氣的樹苗。為了讓它們能更順利生長,我開始一步步清除高草,邊走邊割,讓土地重新透光。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些不屬於我種下的身影——那是一株株菲律賓饅頭果,散生於草坡之間。有的高達兩公尺,枝幹挺立;有的則約五十公分,仍帶著年輕樹的細緻質感。它們不是成群密集地生長,而是分布在草地的不同角落,像一種低調卻堅定的存在。
我彎下腰仔細觀察葉形,再對照資料確認,這正是台灣原生植物之一,學名 Glochidion philippicum,屬大戟科,是闊葉林中常見的原生灌木或小喬木。它們的存在,不僅是自然的證明,更是土地自身的回應——這片山坡,原來早已蘊藏著原生種的潛力,只等陽光落下、草叢讓位,它們便悄悄現身。
這樣的發現,讓我感受到森林復育不全是人力主導的劇本。除了我們種下的樹苗,還有那些未經安排,卻自發生長的原生朋友,正在寫下他們自己的段落。這些菲律賓饅頭果的出現,是生態記憶的一部分,也是土地對時間的回應。
而我能做的,是暫時讓出一點空間,讓這些本就屬於這裡的生命,自由地繼續生長。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
菲律賓饅頭果(Glochidion philippicum)簡介
基本資訊
- 科別:大戟科(Phyllanthaceae)
- 俗名:菲律賓饅頭果、紅子仔、木饅頭果
- 分佈:台灣(蘭嶼、恆春,中南部及東部低海拔地區平地、山麓的次生林中)、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幾內亞至南太平洋群島
- 型態:常綠小喬木,高約5–10公尺,樹皮灰褐色,樹冠呈傘形。
葉與花
葉互生,長橢圓至披針形,全緣,表面光滑。花小,腋生,淡綠或帶紅色,屬於單性花,雌雄異株。
果實特徵
蒴果近球形或扁圓形,成熟時為淡紅至深紅色,直徑約1.5–2公分,外形像小型的「饅頭」或「南瓜」,因此得名。成熟果裂開後可見種子,種子表面具光澤。
生態特性
- 多生於低海拔森林、溪谷與海岸林地,喜陽、耐旱。
- 與某些蛾類或昆蟲存在授粉共生關係。
- 果實為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也因此有助於種子傳播。
民俗用途
- 木材:質地堅硬,可作為小型器具或燃料。
- 藥用:民間以樹皮或葉作為草藥,用於止瀉或外敷止血。
- 文化:在台灣蘭嶼,達悟族傳統中,菲律賓饅頭果屬於海岸林的重要植物之一,常見於聚落周邊。
保育與價值
在台灣屬於原生種,分布範圍有限,對於海岸生態系的穩定與鳥類食物網有重要作用。由於觀賞價值高(果實成熟時成串掛滿紅果),也逐漸被作為庭園樹或生態造景樹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