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在最細微的聲音裡,森林聽見我們的願心。
時序來到夏末初秋之際,2024年9月到10月,花蓮的雨水終於在連綿濕潤的氣候中如約抵達花蓮壽豐。576森植所周圍林地迎來一波繁盛也略顯失序的生長。香茅、姑婆芋、葛藤與各式草本蔓延交纏,鋪展成一片難以穿行的綠浪。這段時間的清整工作,不再只是勞動性的砍除,而是一次次與自然進行細膩對話的開始,也在避免周圍林地的失序擴張,影響576的復育進度。
這次選擇攜帶小音箱,讓法音在山谷間輕柔迴盪。播放的是佛音,聲波如同溪水穿越林間,溫柔而堅定地觸碰一株株低語的草木。這些日子來,清理蔓藤與雜草之餘,偶見野蝶停駐掌上,甚至似乎隨著音聲靜止,與人同在林中聆聽,那一刻無需言語,已是通透。

同時,也清理了部分外來的檳榔樹。這些原本用於農業用途的樹種,在林地復育的語境中,反而壓制了本地樹種與灌木的發展。部分植株已過度高聳,遮蔽光線並導致下層植物難以生長。這次選擇逐步移除其中幾株,讓原生物種有更多呼吸與發芽的機會,並在未來引入更適合棲地的樹種接替,讓林地重回自然演替的節奏。,使空間重新呼吸,讓植物重拾生長的節奏。
10月的溪谷因雨水豐盈重新復活,潺潺水聲在石縫中激起一片片清亮節奏。這些原本靜止、或只剩砂礫印記的溪道,如今在大地的引導下重新流轉,似也回應著佛音的清淨與覺醒,流動的,不只是水,是生命與覺察。
清整過後的林地如初開之境,陽光穿過剪疏後的樹冠,在地面灑下斑駁光影。那原本因蔓生而幽閉的步道,重獲呼吸。當我沿著林徑行走,腳下是濕潤泥地與碎葉交錯出的節奏,而本月收進來的《隱藏的宇宙》,剛好在此時此地進入我的生命,也恰巧的被打開。
書中提到:生物多樣性並非人類附加的「環保口號」,而是生命本身維繫的網絡。如果不從根本上理解「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管理者或主宰者,那所有的修復都將是表層的。那一頁在林中讀來分外刺心,也更加堅定了576的路——不是在種樹,而是讓自然再次找到自己的節奏。
其中一頁寫道:「若將自然視為『他者』,我們便無法真正理解什麼是永續。」眼前這塊重新清整出的步道,兩側是新生草本與保留的灌木,邊界模糊得像是一場關於共存的提問。而雨後溪中拾得的一塊青灰色岩石,其上的紋理彷彿時光沉澱下的語言,一如森林中深埋的記憶,靜靜等待有耳者的聆聽。

蝴蝶的短暫停留,成了一次見證,也是一種祝福;而林地中的每一次清整,也都彷彿敲響了一聲內在覺醒的鐘聲。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