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安納 EP59 |發霉水瓶與靈性打掃病
覺醒偵探筆記#6
這集的線索,是從生活中很具體的一些「發黴」的事件展開的。
一個是回老家看到媽媽製冰盒長黴,另一個是回家後,發現自己櫃子裡的水壺布套也發黴了。
那一刻,我其實感覺有點被打臉。因為我常會唸媽媽怎麼又沒清潔,但我的東西也發黴了。
那個打臉感真的啪啪響,然後那種「啊,怎麼會這樣」的厭煩感馬上升起。
我幾乎一度想直接把水壺丟掉,但後來理性回來,知道其實只是布套黴掉了,洗乾淨還是可以用。
但說真的,那個混亂感讓我很不舒服。
而我注意到,這種「不舒服」其實不是只來自外在,它很像我內在也在「同步發黴」。
Youtube 收聽
🌀 外在混亂,是內在控制欲的鏡子
我發現自己總是花很多時間在清潔、整理,好像永遠覺得空間不夠乾淨,總會看到亂。而這個模式,其實也延伸到我的靈性修煉上:我總是檢查自己,有沒有在道上?有沒有小我起來?我今天的靠近度是多少?
這些像在量降雨機率一樣的評估,其實就是一種「我夠不夠好」的焦慮在作祟。
滑泡泡提醒我,也許我不是那麼怕髒,而是我內心有個很深的焦慮:我是不是不夠在意他人?我是不是沒做好?這些都在告訴我一件事:「我不夠好」。
我看到自己在追求完美,想要被愛,想要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
🧠 小我的牢籠,是「挑剔別人」的副作用
我也想到奇蹟課程講的,如果你指責別人,其實你也為自己設下一個心靈的牢籠。
你以為你不會犯錯,所以才指責別人,但事實上,我們都會踩雷。
當我挑剔別人不夠乾淨,我同時也在懲罰我自己,因為我心裡知道:我也是這樣的人。
🏡 一個家,總會有地方發黴
我後來跟說書人說,其實一個家這麼大,本來就可能會有某個角落發黴。而這個比喻其實也套用在內在世界:人生不可能全然完美,總會有哪裡亂了、有點濕、有點發黴。我是不是太過理想主義了?是不是期望這個潮濕的台灣永遠不發黴?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怎麼可能沒有混亂?
說書人只是淡淡地說:「台灣就是潮濕啊。」他講的是一個日常的觀察,但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靈性的提醒:在這個二元世界裡,是不是我們一直試圖打造一個「沒有黴菌」的世界,卻忘了接受生命本來就有發霉的空間。
🍞 今天的麵包屑
所以這一集的麵包屑,是從水壺發黴開始的,但其實它帶我看見的,是一個我一直在活出的信念:「我不夠好,所以我要證明我很好。」而這份「證明」,透過日常的清潔、打掃、檢查自己是否夠靈性,層層反映著我內在的焦慮。
但也許我可以慢慢學著放下那個檢查。讓自己知道:本我從來就沒有消失,只是蓋上了太多「我要夠好」的念頭而已。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焦慮,那你不是孤單的。
Podcast 收聽
🎧《覺醒偵探筆記》是我記錄內在觸動的聲音筆記。
我叫小抹布偵探,一塊吸飽情緒與混亂的小抹布,柔軟又真實。
每集尋找藏在生活中的小線索。
身邊有個 AI 助手華泡泡,是我最棒的討論對象。
這裡沒有答案,只有沿路掉落的愛的麵包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