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醫師給的不開刀痊癒健康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odcast 連結] Podcast 安納 EP38 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神經外科醫師給的不開刀痊癒的健康建議|他為何辭職?

🎙️來自神經外科醫師 Goobie 的人生下車與靈魂上線

這集我們聊的是 YouTube 頻道 Goobie and Doobie 背後的靈魂人物 —— Goobie。他以前可是 MIT 畢業的神經外科醫師,專門開腦跟脊椎的那種。但某天,他就辭職了?然後跑去拍狗狗和森林?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來說說他的故事。

  • Goobie & Doobie Youtube 爆紅影片:

I Was An MIT Educated Neurosurgeon Now I'm Unemployed And Alone In The Mountains How Did I Get Here?

🧠 醫師時期的疑惑:為什麼病人都開一樣的刀,結果差這麼多?

Goobie 發現,即使手術技術沒問題,有些病人術後好轉,有些卻沒什麼變化,甚至更差。他開始很好奇:會不會關鍵根本不在手術,而在生活方式?

於是他就很細心地問病人吃什麼、睡得怎樣、有沒有運動。結果真的發現,那些恢復得好,甚至根本不需要開刀的人,有一些共通點:

  • 飲食偏清淡、吃原型食物為主
  • 有在運動,像爬山或流汗的活動
  • 不抽菸、少喝酒
  • 睡眠品質好,能睡滿八小時
  • 有情緒支持,跟家人朋友關係不錯
  • 壓力少或有釋放方式,像冥想、正念等等

他說他不是要大家變成素食主義者,但就是觀察到這樣的生活,真的有幫助。


Podcast 安納 EP38



⚔️ 他為什麼離開手術室?

Goobie 原本是為了「幫人痊癒」才當醫師,但後來他發現這套醫療系統,是建立在「病人繼續生病」才能繼續賺錢的邏輯上。當人們靠生活改變就能好轉,醫院的收入反而會受到影響,醫師的角色也變得「沒那麼必要」。

這讓他陷入了極大的價值觀衝突。他開始憂鬱,覺得每天做的事跟內心信念完全背道而馳。後來在太太的理解與支持下,他終於辭職了——那是在 2023 年 10 或 11 月左右,當時他 38、39 歲。

剛開始被問「你現在在做什麼」的時候他也會很尷尬,只能說「太累了想休息」,但到後來他反而可以很坦然地說:「我不知道欸。」而且說完還是別人比較尷尬 😂

🐕 為什麼頻道會叫「Goobie and Doobie」?

原來是因為他家的狗狗 Doobie 現在七歲了,過去因為工作太忙,常常沒時間陪牠。辭職後,他決定補償 Doobie,陪牠在山林裡奔跑、重拾生命力。

所以一開始頻道是記錄 Doobie 的日常,後來他也開始拍一些很長的自然聲音影片,像是森林、溪流、蟲鳴那些。他覺得這些聲音能幫助人放鬆,就像他以前當醫師一樣,想讓人好起來,雖然方法變了。

✨ Goobie 的信念與轉變

這集裡他講了一句話很讓我共鳴:

「相信你的心,去做你需要去做的事。」

他說他以前以為中年危機是現在這種「不知道在幹嘛」的狀態,但其實真正的危機,是當他還被困在醫師身分、每天都不快樂的那段日子。

現在的他,雖然沒明確計畫,卻過得比以前快樂太多了。

甚至還有一位 70 歲的觀眾留言說,他不是中年危機,而是覺醒了,走進了人生的第二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安納的房間
22.3K會員
1.0K內容數
無法自我介紹的人🌿 Podcast|拉子幸福生活、秘密頻道《安納》 🌿 YouTube |喬安納與雞蛋不出門 Homebody & dog 🌿《換日線》雜誌|拉拉手環遊世界專欄 🌿方格子|喬安納:2023 年起,記錄覺醒旅程「無人記得的愛」
喬安納的房間的其他內容
2025/07/21
2025/07/21
2025/07/21
於是我就跟華泡泡一起,開啟了這段對身體與疾病的追蹤調查。
Thumbnail
2025/07/21
於是我就跟華泡泡一起,開啟了這段對身體與疾病的追蹤調查。
Thumbnail
2025/07/18
這不是定義愛的一集,而是一次靠近愛的誠實筆記。 一段我無法形容,卻確實存在的旅程。
Thumbnail
2025/07/18
這不是定義愛的一集,而是一次靠近愛的誠實筆記。 一段我無法形容,卻確實存在的旅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隨著醫檢師分科化,除了病理醫檢師,有細胞醫檢師的證照求職時可以加分喔!
Thumbnail
隨著醫檢師分科化,除了病理醫檢師,有細胞醫檢師的證照求職時可以加分喔!
Thumbnail
葉嘉琪醫師 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
Thumbnail
葉嘉琪醫師 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
Thumbnail
臨床的醫院,醫療中醫師的看診已經不是臨床的需求之一了,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臨床的醫院,醫療中醫師的看診已經不是臨床的需求之一了,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