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蓮信:沈清婉未寄之書
時:民國十年七月初九
地:南洋濱水小院.蓮香書齋致:懷之君前
懷之:
筆至此時,外頭已是月上柳梢,南洋之夜與江南不同,蓮葉厚而密,香氣卻與當年蘇州荷塘如出一轍。
你曾說,畫中江南最動人者,不在筆法,而在於「心未離水」。這話,我今夜才真懂,我久未回信,非無情,也非忘,實是不忍提筆。
你離江南後,那封信邀我北上展畫,言語如昔,情意如昨,而我只回你一句話:「筆落江南,不再遠行。」,但你可知,那句話之下,我塗了又改的,原是:「我若來,你還等我否?」
人生若畫,我也不過一筆,曾經想落在你心上,如今卻甘願落在蓮葉之上——隨風,隨水,隨時光。
蓮,最美在不言不語;我,最願在不問不答。
我如今教畫育人,種蓮飲茶。亭中常有新生問我:「畫仕女是否為自己?」,我笑不答,只輕輕搖頭。他們不懂,那仕女曾經為你,也曾經是我,如今卻只是江南。
若你偶經江南水鄉,見一女子背影立於蓮畔,不必上前,那不一定是我,但你可記得,她可能曾是你畫中之人。
願你筆下有風,夢中有我。
清婉手書
寄而未寄,留予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封信,是沈清婉一生未說出口的心聲,亦是她最溫柔的告別。她未將信寄出,只夾在最後一幅畫《聽蓮無語圖》的畫背,藏於書齋一角,與畫共老,與蓮共寂。
推薦邊聆聽這曲古箏輕音樂,邊往下賞圖文之美,聽江南才女沈清婉的人生故事
3小時的中國古典音樂 好聽的古箏音樂 心靈音樂 放鬆音樂 瑜伽音樂 冥想音樂 睡眠音樂 - Música Guzheng, Música China, Música Relajante,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em-niJewk&list=RDIcem-niJewk&start_radio=1

蓮塘深處.筆蘸朝霞,終筆亦初心
時光緩慢地流過江南,蓮葉漸滿,風起不驚。
沈清婉最後一次執筆的畫,不是為展覽,也非傳世之作,而是一幅獻給自己的安靜告白。
畫中她身著翠藍牡丹繡袍,長袖隨風如雲霞起伏,髮間珠翠錯落、繁而不亂,眼神低垂,凝視指間一枝蓮籽未熟的蓮心,那是她童年時與母親戲水摘蓮的回憶,也是她少女時代夢中畫出的純淨初心。
此畫名為《初心未謝圖》。

湖光天色,山影亭台,皆在她背後展開一幅壯闊且溫柔的江南詩卷。
她立於畫框中,卻似不屬於任何時間。
這一刻,她不再只是那位江南畫師、書閣女主、仕女傳人,她只是沈清婉,一個在時代洪流中選擇留下來,記住蓮花何時開、月亮何時圓的女子。
她未語,筆卻已落。畫卷最角落,一行小字,寫得極輕:
「我將所有未說之語,藏進這最後一筆雲色之中。」

江南結語.蓮心永寄, 終景如詩
夕陽將整個荷塘染上金光,湖面粼粼,亭台樓閣彷彿披上霞裳,沈清婉靜立在岸邊,身披繡滿百花的霞彩衣袍,花團錦簇,卻不奪人,反添一份淡雅的從容。
她親筆編成的《江南仕女書簡集》,書中記錄的不僅是她的人生與畫作,更是一段時代的剪影,是江南仕女的心語與夢魂。
畫中亭上,舊友、學生、同道齊聚,共為她舉行「畫別江南」之宴。她未登舟,卻也不留步。她低眉淺笑,如蓮之姿,心已不屬於某地,卻早已遍植人心。
忽有一紙飛花從亭中飄落,落入她掌心,展開竟是那位門生柳瑩所書一詩:
「筆落人間無聲語,心存江水有微香。花開歲歲非舊色,唯君畫中自芬芳。」
她微頷輕笑,低聲念道:「若我不在畫中,那我便成畫外的風。」

蓮影歸心,回眸是岸,前行亦是故鄉
此幅畫,是為《江南仕女書簡集》最終圖詠,畫中仕女緩步於蓮塘邊,低首不語,纖手輕撫葉面,似在撫一段記憶,也像觸摸夢中未曾攜手的人。她衣襟斜襟繡蝶,花鳥繁盛如盛夏盛景,而心意卻是暮春時分的安靜、溫柔與告別。
她名或為清婉,也可能是後來千萬個江南女子的化身。
身後舟影輕搖,小艇載著詩書與人語,來來去去,彷彿人生行旅。遠處亭台沉靜,山色如墨,柳絲低垂,整幅畫猶如一闕婉約長調,未唱完卻已濕眼。
她沒有回望,只向蓮塘深處前行,這一幅,正是《江南仕女書簡集》最後一頁的畫與詩。
📜 詩題:《蓮影歸心圖》
落筆無聲心自語,荷風不語解前塵。回眸是岸人如舊,不必相送是永存。
🌿 清婉其人,其畫,其心:
沈清婉,從未真正離開江南,她的仕女畫作,流傳於民間與畫坊;她的詩與信,被後人視為女文人心靈的映照;而她那份對傳統與未來並存的執著,成為後世江南女畫師的啟蒙源頭。
正如她最後一幅畫《蓮心如故圖》所題: 「水雖流,蓮仍立;筆未絕,人未忘。」

筆落無聲處,何處為我家?
畫面中,清婉不再面對畫軸,而是背身而立,回首蓮塘,一手垂落水袖輕拈花瓣,她所穿的,是融合東西時風的短袖旗袍,緊身剪裁將她的自信與時代感婉婉寫入。那不是離開江南的姿態,而是將江南穿在身上,走進未來。
畫中亭上,有另一仕女靜靜注視著遠方,彷彿是年輕的自己、過往的夢、或千萬個未來要從她筆下誕生的仕女——她們都在凝視這位,曾將詩、畫、愛與時代,一筆一筆刻進蓮花深處的女子。
此圖名為 《花事未了圖》
詩題:
你問我何處為家?
筆落之處,便是江南。
花未盡時,我已前行,
留蓮一朵,給後來人看。

仕女不語,畫自流芳
她站在畫外,卻寫下畫中所有人。
畫中仕女著金翠錦繡長袍,衣上繡滿牡丹、芍藥與鳳羽仙藤,冠飾雍華,眼神沉靜而不語。
她身後是水榭亭台、重簷飛檐,遊人聚散於廊階,畫舟泊於岸邊,紅蓮白荷綻放如潮,這一切,都映照她的靜與遠。
她未入畫宴,只佇立水邊,似回望,也似目送。
這位女子,正是《江南仕女書簡集》的起筆者、主角、也是旁觀者。她是清婉,又不只是清婉。她是畫師,是信筆,是時代的剪影與江南的凝神。
這幅畫名為《筆外芳華圖》
詩題:
「畫有邊,心無界。書簡落筆處,是蓮,是人,是夢未醒之江南。」

坐看雲水間,衣上自生香。
畫中仕女端坐蓮臺石階之上,衣袂鋪地,似與山川相連。繁花錦繡滿身,猶如四時輪轉皆繡於衣上,卻不顯張揚。她眉目沉靜,髮間珠翠若霞,身後雲山層疊,水榭、曲橋、舟人如詩如歌——這一幕,是江南仕女的永恆之境。
她不是等待誰,也非回望誰,只是在靜坐中,把整個江南,藏進她的眼裡、心裡與筆下。
這幅畫名為《靜坐江南圖》
📜 詩題:
不問人間事,坐看雲水長。
錦衣藏四序,衣上自生香。
筆未動,意已行, 此心不動亦遠方。

琵琶語.蓮花心。
她不語,指下卻生音。琵琶面板繪滿繁花錦紋,與她衣襟上的牡丹海棠相映成詩。女子倚蓮而坐,輕撚絲弦,眉眼微垂。水畔荷花盛開,雲淡風輕,整個江南彷彿也在聆聽這無言之曲。
清婉以琵琶代筆,用樂聲紀錄她年少初識琴藝時的困惑與孤獨,母親過世後,她拒絕再彈,直到某年初夏,在蘇州平江路的一家舊書鋪裡,她聽見一名陌生女子彈奏《陽關三疊》,那聲音如一串水珠落入她心湖,自此,她再拾琵琶。
她說,音樂對她而言,不是表演,而是一場畫前的「靜」。
亭中有一琵琶一古箏,正是她母親生前所彈,清婉端坐一旁,水袖拂琴,曲音如泣如訴,與荷塘水鳥鳴聲相和,遠處有黃鸝穿過柳枝飛來,落在亭角屋簷,似也為這如畫江南添上一筆靈動。
清婉輕聲道:「舊日芳華如夢,今夕獨立無語。母親,女兒今年又來看荷了。」
紙傘未開,卻擋不住她眼中的霧。湖水照人影,亭台映舊人。
江南依舊,清婉亦如故,只是那個牽她手共賞荷的身影,早已隨水遠去……
📖 這幅畫作名為:《水畔琵琶圖》
📜 詩題:
琵琶一撚動江水,音未響,心已沉。世人聽調不知意,唯蓮知我舊時音。
📩 信中片段(節選自寄給柳瑩):
「瑩兒,
當你畫不出心中之人,便去彈一曲。手雖不語,音卻知情。
琴之為筆,正如蓮之為我,從不張揚,卻能悄悄開遍整個心湖。」
🖋️ 後記:
琵琶雖多為曲藝之聲,然在清婉手中,卻成了信箋與畫筆之間的橋,她未將情託人,卻託於一弦一音,讓每一首無題小調,成為寄不出的心語。

弦上風荷,心如古箏。
女子端坐蓮池之畔,十指輕撫彩繡古箏。箏身彩繪鳳花流雲,與她衣上丹青花鳥交映,水蓮在琴音間搖曳。遠山如黛,水光流霞,彷彿整個天地都凝神傾聽這一段只為心中舊人奏的曲。
清婉重返母親舊居後,於池畔撫箏自習之年。箏,不是她本來所習之樂器,但因在紙箋中發現母親遺書提及:「女若有音,願通於風荷間。」
她遂自學箏調,以畫為譜、以詩為聲,創下數首無名曲,後來皆被門生稱為「蓮心調」。
🎼 此畫名為《荷間聽箏圖》
📜 詩題:
十弦無語,清音引風,指下起伏,是荷開之聲。
人未語,心已遠,一曲不過,一世情深淺。
📩 節選書簡|寄畫閣門生 柳瑩:
「風若可聽,你便靜靜坐在荷邊。箏無名,不為傳人,只為有心之人知我弦意。
若他日你彈此調,切莫奏快——蓮花,是慢慢開的。」
🖋️後記:
箏為古器,本無言。然女子之手,一旦落於其上,便可使之哭、笑、夢、別。
而清婉之箏,不為表演,不為教學,只為讓那埋於荷底的一段情,終有聲可訴。
(註)
一、本篇引用之中國古箏音樂為「3小時的中國古典音樂 好聽的古箏音樂 心靈音樂 放鬆音樂 瑜伽音樂 冥想音樂 睡眠音樂 - Música Guzheng, Música China, Música Relajante」,影片引用自古典音乐 - Musica China Youtube Channel 頻道,本文引用純粹為推薦特展好影片,無任何商業考量運用。
二、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根據原創文字,對 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與ChatGPT AI 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掐絲琺瑯彩主義風格搭配,共生成10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