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的一切到底是誰說了算?而又應該要如何討論或是凝聚所謂的共識?丹羽良徳在2014年就以台灣為場景創作一個作《請求我在台灣巧遇的人們宣稱,如果他們死去,台灣就會消失》,邀請路人宣言「如果我死了,台灣也會消失」。
2014版
2014年丹羽良徳創作的背景是太陽花學運,在學運後的台北隨機找路人唸出「如果我死了,台灣也會消失」這句話。而在2024年國際情勢敏感之際,他又重回台灣,在台中做了此作品十年後的第二個版本。
藝術家在IG上的作品介紹(Germini翻譯)
作品介紹:202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
「如何屏住呼吸—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的幾件拍攝與剪輯工作已經完成,作品即將陸續亮相。除了兩件霓虹燈作品,還有四件錄像作品將散佈於展場各處。
《請求我在台灣巧遇的人們宣稱,如果他們死去,台灣就會消失》
年份: 2014/2024
形式: 4K單頻道錄像(24分37秒)
備註: 202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委託製作的續集
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剛結束後,藝術家丹羽良德在台北街頭隨機向超過100位路人提出請求,請他們對著鏡頭宣稱:「如果我死去,台灣就會消失」。十年後的2024年,他又在台中向人們提出了同樣的請求。
無論是政治或宗教意義上的國家,都是由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如果所有人都死去,國家就不再存在。許多人認為,國家得以存續的原因是下一代的存在。但這真的是事實嗎?在人死後(或國家自身消亡後),國家繼續存在究竟是什麼意思?國家本質上到底是什麼?在作品中,丹羽良德將這些宣稱的錄像按時間順序排列,試圖將 人類的存在 與 國家的存在 進行對立討論。
在2025年兩次大罷免中間的這個時間點,丹羽良德的這件作品更令人深思,也帶出更多問句:「如果我死去,台灣就會消失?」、「如果台灣死去,我就會消失?」「台灣是?」「群體(我)是?」「共識是?」「誰決定台灣?」「群體(我)要不要決定?」
本件作品是丹羽良德在202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其中一件作品,策展人安妮.戴維狄安在策展理念中表示:
民族國家
「朕即國家」,這句路易十四的宣言──個人作為國家的體現與代表──迴盪在時間之廊。然而當承受那個重擔的,不是國王而是平民百姓,每人肩上要扛著一個國家動盪不安的存在,會是什麼狀況?在臺灣,丹羽良德翻轉了這個問題:[3]一個國家透過言說就可以真的存在,且在話音未落時又消失於無形嗎?
丹羽播下懷疑的種子。一個國家的輪廓究竟有多少是由其邊界勾勒出來的?有多少是由其語言形塑出來的?有多少是靠取得外交承認的背書便成立的?而它又有多少是活在人民自己講述的故事裡?倘若這些故事瓦解了,信念崩裂了,國家就會像一場記憶模糊的夢境那樣灰飛煙滅嗎?
信念崩裂了,那,國家呢? 這是身為台灣人都必需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想我再也沒有訪談中年輕的候選人(?)用英文說的:「縱使我變成塵土,台灣他還是存在。」那種浪漫情懷。
後記: 生命的迴圈
在找《歴代町長に現町長を表敬訪問してもらう》影片時無意看到這個展覽的介紹,才可惜怎麼去年沒有去國美館看看,後來對照日期才發現,那時間我真的有去國美館。
去國美館是為了弔念一位在2024年11月早逝的藝術家,生前最後一檔作品在國美館展出中。而這位藝術家在318時也是用他的專業,參與抗議中雷射投影的其中一人,生命,就是以這種形式不斷迴圈著。
附錄:唯一找到的觀展紀錄(我沒有tread,如果有人看到這裡,麻煩幫我跟他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