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

含有「群體」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其實只是觀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思維樹,獨特表達系統。 有自己的邊界,看起來很容易迷路,但又怕冒犯別人,不敢說最直白的話。 今天一整天都非常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系統,所以我們始終無法在群體中做自己嗎? 這是我的疑問。 最終這個疑問,被要睡覺那一刻貓咪尿床打敗。 老天爺啊。
avatar-avatar
晴山
此時,我正在自助洗衣店處理被貓尿的厚棉被,外頭還下著綿綿細雨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5/5荒野機器人
  我們在第二篇裡曾經談到「不願為了公司和團隊『委屈』或『犧牲』自己」,被視為典型的Z世代職場心態。與其將所有00後貼上標籤,錯誤地一視同仁與責難,我們可以試著思考這樣的心態背後存在什麼預設?透過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打開溝通的可能。
  許多時候,我們也都想逃離。只是,我們終究無法完全離群索居。但所謂的「共生」,究竟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自我孤立是一種保護,但還要進化到自我獨立。
Thumbnail
人的意義是什麼?人的價值是什麼?需要自己去尋找。
電影或戲劇時常有這樣的劇情,「世界停止運作、只有主角存在,其他人都消失或靜止不動」,一開始會很快樂吧,可以盡情做自己,隨意進出任何空間,帶走自己一直想要的商品,狂飆在公路上,但快樂後的空虛感襲擊而來,也會讓人感到寂寞、鬱悶甚至氣憤。 「人與人的連結」,一直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件事,有多少內耗跟社交從
如果我們的行為造就與人相處上不必要的意義,生活就會像地獄一樣席捲而來。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Thumbnail
能夠透過彈奏音樂找到療癒,是多美好的體驗喔❣️
我們的很多習慣的養成,主要來自於模仿而非選擇。我們先是模仿家庭成員的行為,接下來是學校、社區與社會。《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使用「劇本」來形容這樣的現象,好像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將「劇本」傳送給我們,然後大多數人就跟隨著劇本演出。如果跟隨的人夠多,就形成所謂的「流行」。 我記得20年
Thumbnail
    群體與社會  那是一種形式  有如發酵的酵母 到底憑什麼把我們放入一個群體中  我們就必須擁有共同意識  產生情感呢 就算說再多的祝福   記憶也都會是模糊的 我們之間根本沒有堅定的聯繫  “那是你應該要去的地方”  他們這樣對我說 沒有特別的行程 就如往常一樣 更重要
Thumbnail